第一卷 小元霸 第一百五十七章 卫夫子卖弄

    第一卷 小元霸 第一百五十七章 卫夫子卖弄 (第2/3页)



    他们三个关注的是诗,林琬言却一眼看上了卫书办手里那个铜边的小镜片。「夫子手中这是何物,可是叆叇?(念作aidai)能让我瞧瞧吗?」

    「哟,邓公子见过叆叇?不过我这个却不同。」卫书办说着就递过去。

    林琬言是海商子弟出身,什么好东西没见过?他一接在手上就倒吸了口冷气:

    「果然,这不是水晶,却比之更透亮、轻巧。敢问夫子从何处得来,用什么东西制作的?」

    「此物叫玻璃。乃是用沙子、石英和云母混合烧制成的。这东西的制作嘛,喏,」他指指装酒的瓷瓶:「与这酒乃是同一人所制!」

    「什么?」几个书生都惊呆了。好一会儿周梧才轻声问:「卫夫子的意思,此人是既会作诗,还能酿酒,还制作了这比水晶叆叇更好的……。」

    「眼镜,他起了个名字叫眼镜。」卫书办笑笑:「还有些东西我不能告诉你们或拿给各位看,因为涉及军务秘密。」

    「对了,他是个从九品的武职?」邓寻追问。

    「是的。」卫夫子点头:「你们刚才争论格物致知这件事,让我想起他的好友想放弃科举跟着他学格物时,他的回答是这样说的:

    科举有教育之功效,目的在于启蒙脱盲、使人知书达理。譬如达理之工匠可以总结经验,知书而后才能记载这经验并传诸后人。

    世上天理有人理,还有物理。圣人之书讲的是人理,而格物研习的是物理。

    通过读圣人之书掌握认知、描述、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的方法,而后有助于正确地研究物质产生、演变、分化与淬炼的道理。

    多读书、读透书,掌握学习的技能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再去格物。可以获得符合天道的方法,举一反三也不是难事。

    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他们通过做人、做事,反复体察、反省,终于觉悟天理。

    若只做个书虫,不知学圣人躬身于做人、做事,那么要修身、齐家都做不到,何谈治国、平天下呢?」

    说完他看看面前默然的诸人,抬眼观瞧,上面走廊不知何时已经无人。忙扭脸向自己的小厮,见他朝门外方向努嘴,转身要追,又站住脚说:

    「哦,对了,忘记告诉各位,这位‘武人已经升九品饶州南部都巡检和团练副使,姓李名丹,人唤小元霸李三郎。

    是余干县钦赐谥号李文成公的公子,今年十六岁,现正带兵抗击上万湖匪对余干的攻击,已连斩敌有名大寇,捷报这两日便传达到京。

    在下有点事,先告辞。各位慢用!」说完笑眯眯地拱手,带着小厮快步追出门去了。

    在码头上由卫书办陪着看了会儿物资的卸载、入库

    ,赵拓看看天色这才意犹未尽地上了马车回皇城去。

    「这个卫书办倒是个机灵的,也不知重弼从哪个犄角旮旯里翻出来的。」赵拓笑着对刘太监道:「大伴看这人怎样?」

    「有些小狡,不过还算实心任事。」刘太监因为太容易被人看出来所以没跟进去,就和马车一起守在外面,直到赵拓出门他才看到了追出来的卫书办。

    寥寥几眼便对此人产生大概印象,说明这刘公公也是个看人的老手了。

    「嗯,就是功利心强了些儿。」赵拓摆弄着刚才新得的望远镜:「大伴,这望远镜可是好东西,你瞧,老远的人,头发都能看清楚!这李三郎懂得真多呀!」

    他说着,手抚摸着铜皮的外表,似乎看到了将士们是怎样用这东西先机发现敌情的。哦,怪不得他总能打胜仗哩,原来是有利器在手!

    旁边的刘太监看主子在想事情,默默地倒了盏茶水递过去。

    赵拓接过来,想了想说:「进宫换了装先不去蕴妃那里,到德清宫。」刘太监愣了下,立即微笑应答:「是,陛下。」

    蕴妃是杭州藏书大家孙兆廷的女儿,被纳为妃后其父受封文昌伯。

    也许是由于文士家庭的熏陶,蕴妃字、画皆优,可就是看不上内宦这个阶层,总张口阉人,闭口宦祸,所以宫里内宦对她既讨厌又无奈。

    听皇帝说先不去蕴妃那里,明明说好今晚要给贵妃过生的,看来皇帝要迟到了,刘太监心里暗暗高兴。

    换了装,赵拓告诉皇后自己去太后那里谈点事,让她先去蕴妃那里入席。然后后面跟着大群的宫人、内宦,浩浩荡荡来了德清宫。

    中京是以宋应天府为基础建立的,皇城城墙几乎就是原来应天城的外廓。城墙大致是个六边形,里面一座湖泊,湖的中心岛上建立了宫城(也就是原应天府的内城)。

    宫城宽两里,长三里,四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