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小元霸 第二百三十八章 廷议论是非

    第一卷 小元霸 第二百三十八章 廷议论是非 (第3/3页)

眼看皇帝,又看看周围同僚们:

    “但这上面的弹劾是否为真,尚且不能定论。同时臣等也顾虑,目前江西剿匪还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临阵抓捕是否妥当?臣等以为最好是先暗查,不要大动,避免影响军心士气。”

    内阁的意见非常狡猾,既说了要是真的必须严惩,也说眼下时机不合适揭开这个,最好先暗访,等仗打完再说。

    这是个两头都不得罪的意见,暗访来暗访去,要是皇帝不高兴,兴许这事就不了了之。可如果陛下打算玩“良弓藏”,那这便是内阁替陛下提前布局,现成的好借口!

    赵拓自然听出了这个意思,微微一笑:“卿等谋国深远,思虑甚周。”

    “陛下谬赞。”韩谓在内的内阁成员赶紧谦逊地躬下身去。

    “这个时候确实不好卸磨杀驴。”听到皇帝用的这个词,殿上的人都愣了下。赵拓从袖子里摸出李丹的折子,说:

    “李丹刚刚奉了朕原想着太后春秋大典,她老人家许久未见丰宁郡王,故派人去江西前线,请他们派人接应。

    李丹带了一千余人,皆乘车马,日行百里袭破贵溪、戈阳、兴安诸县,调动广信的银陀部回援。

    他却间道直达广信城下赚开了广信城门,杀其守将、夺其粮草,然后将散落在上饶城外的各部及溃散官军、被营救出的俘虏数千人,以及诸县收罗来的三、四万石粮草,用了一昼夜运进上饶。

    因丰宁郡王立誓与军民同甘苦,李丹携世子同归,一路上击破重重阻隔,设伏击溃了娄匪精锐骑兵,用计瞒天过海过了被贼复夺的兴安、戈阳、贵溪诸县,日前已回到安仁休整。所携千人伤损半数。”

    皇帝看看下面鸦雀无声的官员们,问:“卿等看,此人如何?”

    “陛下,这是真的?若如此,上饶必定轻易不可下,待官军合围,便可使娄贼无处逃遁!”兵部左侍郎杨仕安激动地说。

    站在武官队列最前边的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单侯曹大元与右都督侯燮互视一眼,出班道:

    “自太宗朝上将军杨戈率千人队入陕甘时连下四城以来,未有闻类似战绩者。如这李丹果然有此为,臣断定必是一员天赐陛下的大将。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一众武官立即跟着:“臣等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且慢!”大家循声看去,却是吏部右侍郎郑寿出班奏道:“陛下,即便李丹再怎么勇武过人,即便他真的杀透十万乱军接出了世子,如果他有过失,那么该罚的还是要罚!”

    “诶,郑大人这就有些过苛了。瑕不掩瑜嘛!”谢敏中劝道。

    “是啊,能千军万马中为守军送去增援和粮草,还接出了郡王世子、破敌精锐追兵,这可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侯燮忽然醒悟,一手拍额:

    “哦,臣晓得了。必是在这过程中他有过招降纳叛的事,不然何能突破重重包围?”

    曹大元也点头捋须道:“临机决断也是无奈之举,情有可原。望陛下先莫急处置,暗访实情,查明真相,再决断未迟!”

    皇帝早给两位老军头打过招呼,让他俩在今日朝堂上看时机配合自己。见他们说话,武官们已经纷纷在点头,文官也大半表示赞同。皇帝便看向都察院这边:“御史台诸公意下如何?”

    这时候常浚不能再装神仙了,赶紧出班行礼,说:“臣以为各位同僚意见都很好,眼下战事刚刚有转机,打击士气、使功臣寒心这样的事智者不为也。

    但如其确实有错,也应如郑大人所言予以纠偏,这才是圣朝气象、明君之选。臣同意暗访!”

    “好!”赵拓站起身:“功是功、过是过,有功要赏,有过必罚!”

    “陛下!”杨缟轻轻叫了声。

    赵拓目光看过去,微笑问:“首辅有何话说?”

    “陛下,不可以赏!”

    “首辅这话奇怪,有功不赏岂不是令将士寒心?”曹大元皱眉。

    “曹侯不知,这李丹他、他前不久才刚被封爵、授官,武骑尉对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来说,很可以啦!”

    “什么,才十六岁?”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值殿御史连忙大声喝止:“肃静,不得君前失仪!”

    待殿内重新安静,侯燮不以为然地说:“臣倒以为没什么不可以。昔日冠军侯也是少年为将,隋之罗成,唐之薛讷,南宋之岳云……。”

    “侯老将军所言不差,但这些少年将军哪个下场是好的?”杨缟这一问,侯燮顿时语塞。“陛下如果属意此人,慢慢调教、考验才是正理,升赏太快反而会害了他!”

    “首辅所说亦是有理,然而有此大功而完全不赏亦不合情理。”赵拓点点头:“这样吧,官就不给他升了,将勋位给他提一级,这也是合理合法么。

    另外收复之地朝廷所委官员暂时不能到任,许他拣选部下有大功、通文墨,能实心办事者五、六人,可为团练、巡检、主簿、县尉之职,分守各地。赏其功而不赏其人,何如?”

    “陛下圣明!”

    “另外行文江西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洪某无凭无据指责同僚。战时扰乱军心士气,其罪不小。着严词训斥,以观后效!”

    杨缟愣了下,他本来想反对,可马上意识到也许这样是最好的,只得低头:“臣遵旨!”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