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小元霸 第二百八十一章 御前会议

    第一卷 小元霸 第二百八十一章 御前会议 (第2/3页)

把这几件事赶紧处理完,总不能让乞蔑儿汗两手空空返回草原吧?

    下面立即起了阵「嗡嗡」声,等了这么多天,看来这双靴子终于落地了。「肃静!」殿上的巡查御史喝道。

    刘堪清清嗓子开始朗读,内容不少,他读完一部分大家讨论论一部分,然后换个宦官接着再念。

    开始的时候还有人义愤填膺,觉得不该和厄古人交易和往来,不过听着、听着所有人都听出味道来了,那是钱的味道,或许还有大把的银子、黄金。

    于是没人吭声了,即便有个把正派的人想拒绝这满场飘荡的铜臭气,但立即被其他人阻止。

    绝大部分人都从中领略到,这些方案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以往都说不能将铁器、盐巴卖给敌国,可现在这个前提没了,只要你臣服朝贡我就视你为帝国的一份子,不是敌人了,自然这些东西也就可以交易!

    尤其那些低着头的北地官员,其实眼珠子里都要放出光来,恨不得立即拔脚回家把这消息告诉自己的掌柜们。

    户部左右侍郎交换着眼色,心里噼里啪啦地打算盘:整个九边如果全部开放,那么可以收的税会是多少,哪怕减半征收,国库可以增加多少收入?

    还有陛下说的那个「护照」又是什么?办理护照和路签好像又有费用可收,这笔钱归谁、怎么用?

    这边念着,便有宦者出来抱着副本给全体人手一份。「这是陛***恤诸位大人,特命秉笔司和几位翰林连夜誊写的,请诸公看过后离场时交还。

    最后一页是稿纸,哪位大人想提问可以用铅笔将问题记下来等会儿讨论。」刘太监说完,宣布给一盏茶时间可以仔细阅读并互相交流,顿时殿上大家交头接耳一片嗡嗡声。

    赵拓看着刘太监微微一笑,心想李丹这个鬼头出的主意蛮好,就在这殿上趁热打铁,少回去背地里瞎嘀咕。御前会议,嗯,这名字不错!

    他朝大殿一侧看去,那边已经摆了几张桌案,魏丛喜带着李著等几名翰林正在磨墨,准备记录等会儿的会议情况。

    自从见到李丹以后,简单、高效而有趣的事情越来越多,皇帝也渐渐

    感觉到了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一盏茶过去,御史们大声提醒肃静并请各人回归自己的位置。皇帝指着大殿里站立的众臣道:

    「战事迫近,以后朝会就用这个形式。不过大伴,放置桌椅让大家在下面坐着便于书写、记录。发言时举手,得到许可后起立讲话。

    各人今后要自带纸笔,一应记录加密保存或及时销毁,殿上下发的文字或诸卿记录内容均作为帝国最高机密,泄露或遗失者论罪!

    殿上亦会有翰林做好纪要,散会后誊写并下发到所有人手中。

    这个就叫‘御前会议,作为议政主要形式,以后就不要小朝会、御书房议事、内阁朝会这么多说法了,作为常例固定下来。

    每月分五周,每周的第五日为御前会议,参会者为内阁、各省部寺侍郎以上、都察院、通政司、京兆尹,五军都督府都督以上,及其他奉旨列席者。

    其它时间诸卿自行处理政务,无异常朕不置喙。急务需与朕沟通者,内阁持牌、诸卿递刺拜见可也。」

    「臣等遵旨,谢恩!」

    先给甜枣再把以前那些乱七八糟的会议、朝会统一成御前会议。

    表面看是皇帝心疼大家,说朕不想把持一切,乐意无为而治、垂拱而治,甚至给参会官员与皇帝同殿坐而论道的尊荣。

    满足所有人虚荣心理同时,建立了以内阁责任制为核心的御前会议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官僚集团的核心圈子。

    每月三次小朝会改为五次,却达到了增强皇权的目的。

    皇帝这样给面子,大家当然也要投桃报李。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众人基本上对皇帝封赐乞蔑儿汗没什么异议。

    至于在乌拉设五个自治领(州郡级),这属于变相的开疆拓土,乃是名垂青史的大好事!

    给五个郡王名号算是很便宜的,真要拿军队去打下这片来你试试要花多少钱?所以大家对此一致通过。

    乞蔑儿的厄尔古斯汗、乌拉亲王封号,以及瀚海都护府都护同知、加金山将军的勋衔就这样定下来,同时也通过了封库伦为集延郡王。

    「陛下,咱们真要设瀚海都护府么?」右军都督李庚三激动地问。

    「青城侯(李庚三原为昌邑侯,因襄王世子改封滕王去了昌邑,因此他改封到山东青城),漠南各部将逐次来朝,瀚海都护府的建立势在必行!

    卿等尽快商议推举出合适的人选出任大都护,朕马上就有军务要布置下去!」赵拓微笑着说。看着老将军们手舞足蹈的样子,他很满意。

    这些老将还有雄心壮志,当然也是为了给年轻后辈进阶的机会。

    「关于开放贸易和人员往来,诸卿有何见解或疑问?」赵拓知道这个是今天的重头戏!

    「陛下,臣有疑问。」工部尚书刘方品得到许可后起身:

    「请教陛下,方才提到护照和路签,这是两个东西吗?路签所纳路引费如何收缴,归何处使用?」他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很多人想问的问题。

    「首先,朕决定由礼部右侍郎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