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雄主驭能臣

    第三百零六章 雄主驭能臣 (第2/3页)

两级,去常平仓做了都事。」她说完目光一闪:「你可知我要和你说的是什么?」

    「母后不是想说个故事,那……您的意思是,有用的意见采纳,对有错的官员有时不必急着整顿,而要看时机和缘由。可对?」

    「有那么点意思,但还差些。」皇太后将垂下的鬓发向耳根抿抿:「任何朝代的武将都好战功,听说打仗就嗷嗷叫,像这回辽东,为什么连孙总兵都夸李丹?

    因为他让辽军兵强马壮,个个听说有仗打就跳脚啊。而文官呢?他们就好报这些个祥瑞。

    但无论是武将打胜仗还是文官报祥瑞,总之都是取悦陛下欢心的意思,这叫‘媚上。

    但只要这媚上是利于国家的便无妨,反之陛下则应施以惩戒,这是不能助长不正之风的意思。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但凡一件事过了头那便成坏事,再怎么立意新颖、原意嘉善,它都是邪门歪道了。祥瑞这个东西,民间多信却无实用。

    故仁宗将花灯节提前一日,以借此祥瑞提振民心士气。但是它对于治理一地百姓却无实际好处,且容易被那些胥吏上下其手,成了为虎作伥的口实。

    所以仁宗皇帝既不会不予理睬,又不能一刀砍了。灯节以此提前一日,看似有庆贺之意,实际并无任何嘉勉或封赏。

    仁宗皇帝就用这种淡淡的举措,告诉天下他对于祥瑞的态度和方式。

    至于那官员被贬也是对他的警告,仁宗皇帝派去的宣谕使向他当面诘问时告知他今后不可耍聪明,那官儿羞惭,老老实实去了常平仓从此不敢再行阿谀事。

    仁宗皇帝既给他留了面子,有通过他告戒所有官员不可自误。从那之后这些报祥瑞的只敢投到宫门,不敢直接投往内阁和中书了。所以先皇当得起这个‘仁字!」

    皇太后说完,看向皇帝:「那些大臣的发言先且不论对错,至少他们既没出馊主意,且又是本着利于朝廷的角度在说话、争执,比那些祥瑞可强多了!

    至于这是真是假,是对是错另当别论。皇帝千万不可因自己的感受挑选着听,要牢记偏听则暗。」

    她说完,要了茶水吃几口,问:「这样看来,陛下的意见是继续打喽?」

    「李泽东临行前告诉朕一句话:一切有利的谈判都是武力优势胜过对手的结果。如今我们才只小胜,也必汗尚有二十万人。

    他会继续南下,还是收缩回草原均不清楚,儿臣以为最好再有一、两个胜仗,让他知难而退,且还要寻求体面的撤退。

    那么我们谈判时不但底气更足,而且还可以要求他予以赔偿或割让。那时主动权在我,想怎么谈就怎么谈。现在去议和,恰如虽胜犹败摇尾乞怜一般,朕不耻如此!」

    「嗯,那就随着皇儿的心意去做好了。哀家也觉得没什么必要给也必

    好脸色。否则他觉得中原好欺,明年、后年一次次来,朝廷岂不是穷于应付?」

    皇太后明白了双方的差异点,嘴角浮起微笑。「不过陛下有想过如何对待这些说话的臣子吗?」

    「太后,这是考较么?」赵拓笑了。「放心,朕不会对他们怎样,最多就是在御书案下叫他们跪两个时辰呗!」

    「不可!」皇太后嗔道:「那些文人,你若叫他树荫下面乘凉倒罢了,大太阳下面跪两个时辰?万一倒下一个,将来就够史书上把你比作隋炀帝了!

    你呀,现在也别回答,自个回去好好想想。」她说完,话题一转:「那陛下看李丹是什么样的人?」

    「朕以为李泽东学冠天下,通中西、贯古今,能让户部、兵部不掏钱地打了一次辽东大战,这是古来未有之事。

    目下他在辽南进行的新军改造与训练成效非常好,这次作战中有一万六千支火铳参战,打得克尔各人一筹莫展。

    朕觉得火器极好,打算让他再编一万六、七千的火铳兵。这样即便山东新军撤回,辽军依然可以独立作战。

    他给我一份报告,说要重修辽锦、锦山、辽沈、抚沈和铁沈这几条道路,劳力就从俘虏的这几万人出。

    他还准备建立抚顺煤矿、抚顺钢铁厂、辽南钢铁厂和沈中被服厂,希望移民扩大范围,为内地解决人口拥挤问题,接受新移民十五万……!」

    他说得很兴奋,冷不丁皇太后问了句:「在陛下心中,这李丹李泽东,算是个忠臣还是女干臣?」

    「当然是忠臣,所以朕觉得愤怒。这才刚让小苗抽出新芽来,他们就要给摘了,岂有此理!」赵拓气愤地说。

    他说完忽然觉得皇太后不会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