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康乐使者

    第三十三章 康乐使者 (第2/3页)

得拜见,还望天使海涵”。

    “陛下为君,属下为臣,虽是异国,其理相同,只是下臣所关之事重大,不得不急于见陛下,唐突之处,望陛下宽恕”。

    “天国以干戈而来,陪臣不得不以干戈而往,如今欲偃栖干戈,摒弃前嫌,陪臣岂有不感恩戴德,加之以欢呼雀跃之理,但国家之事,非余一人,余纵心甘,奈天下百姓何”?

    “不错”!大司马越众而言,语气慨:“康乐人自恃其众,以兵临我,欲奴婢我、臣仆我,其灭我之心,天下皆知。彼时何不容我一言?如今沙场折戟,内乱四起,方欲议和,此非其本心,特缓兵之计耳。一旦内乱平息,兵力充足,谁能保他不卷土重来?且两年战争,创伤已深,死者不能复生,残者不能复痊,子失其父,妇失其夫,虽三尺童子,皆欲被尖执锐,为父兄报仇,此时议和,尚可得乎”?

    事实上,在接见王林之前,邱胜翃就已经和这些大臣们商讨过和与战的问题。这一次主和派的声音沉寂了许多,尤其是忽而木在场的情况下。所以在忽而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但王林就不一样儿了,他是带着任务来的,即便是硬着头皮,也要坚持到底。如今见谁都不说话,只得开口说道:“大司马此言差矣,交兵之时岂无和议?只是双方角力,各不相让而已。如今我们康乐愿相让一步,大司马难道不能?大司马以我军新败,鸣沙山得众,方有此和议之论,此亦诚然。然而,大司马当以自身度之:康乐虽败,终是大国,百万之众,旬月可至。鸣沙山虽胜,举国之力,兵不满万,就算东铎、百钰、胡夏、西陵、常林,数国并力,也无十万之众。至于山南人,与鸣沙山悬隔千里,缓急之间,岂能相援?若两国各释前嫌,重修旧好,使士马得息,人民得安,岂非百世之福事?我想,贵国之人民,亦乐见和平,而不是战死沙场”。

    忽而木勃然大怒,刚要发作,却被邱胜翃制止了:“国家大事,不可以一言决之。且在我同盟,兄弟众多,陪臣当与众兄弟商议,有结果之后,我等再议如何”?

    王林区区一个使臣,能有什么办法?只得退回馆驿,再伺机而动。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大司徒钟大吕却暗中帮了他一把,当天晚上,他就派了一个心腹,邀请他到府上一叙。王林不用想也知道他要干什么,自然是欣然而往。

    司徒府的奢华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