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老爷子的“请”求

    第三百一十八章 老爷子的“请”求 (第2/3页)

也知道,论做生意,他远远比不上自家的大儿子脑瓜活泛。

    顾北说等得起,那就一定等得起。

    “蔬菜这一块,还是得扩大大棚种植的规模,反季节蔬菜的利润大,您回头跟马三儿商量商量,今年再到周围多弄点儿地。”

    “行,等明天吧,明天我找老三说说。”

    李素华在一旁听着,她如今也在商业口工作,虽然不负责招商引资,也不负责新农村计划,但多多少少也能听得懂。

    “姐夫,您就听小北的,我算看出来了,现如今家里都是小北当家做主了。”

    顾孝武闻言笑道:“家里早就是他做主了,我和你姐现在都是给他打工的,不服不行啊!像我这种老脑筋,让我做生意,怕是能把家底都给赔进去。”

    说到这里,顾孝武的心里也满是自豪。

    俗话说得好,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这还没到三十年呢,就已经调过来了。

    自家孩子有出息,可着大院,整条胡同,甚至整个区看,谁家的孩子能有他们老顾家的孩子有本事。

    家里的生活条件蒸蒸日上,家底也越来越厚实。

    顾孝武现在出门,觉得腰杆子都是直挺挺的,说话的气也粗。

    “小北!我觉得要是有机会,你真该来南边看看,相较于北方,南边的机会更多,发展潜力也越大,最重要的是,政府还有好些扶持政策,你要是去了,肯定能大展拳脚。”

    顾北闻言笑道:“小姨,您这话要是放在五年前还差不多,现在?确实还能折腾折腾,可也就那样了,我还是在京城这边待着吧。”

    刚重生的时候,顾北知道他有个小姨嫁到了广州,当时也曾想过南下淘金,但这几年,心思也淡了。

    南方确实好,就像李素华刚才说的,在政策扶持力度上,南方是要强于北方的。

    但是别忘了,顾北身处京城。

    论发展潜力,全国的一线城市,有能比得上京城的吗?

    这里是首都,改开的红利最终都是要反哺到这座城市的。

    比如现在,那即将竣工的亚运村,就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听顾北这么说,李素芬也只当他是放心不下家里,便没有再劝。

    这次回来,如果发现顾北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职工,她说什么都要把顾北给带去广州,可现如今,顾北好像已经非常成功了。

    这段时间住在家里,她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顾北的事。

    当年那个在她出嫁的时候,死死攥着她的胳膊,不让她走的毛头小子,真的已经长大了。

    吃过晚饭,张丽又待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

    顾北将她送去了百花胡同,这边虽然没有人住,但一直定期打扫。

    安顿好张丽,顾北又回了大院。

    李素华和小童回来以后,本来按照李素芬的计划,全家都要搬去西城那套两进的四合院。

    可李素华说什么也不愿意去,就想住在大院里,跟老邻居们待在一块儿。

    只是这样一来就苦了顾北兄妹两个。

    正房屋这边,顾孝武夫妇住一间,陈小旭住顾南的屋子,顾南则在房间里搭了一个行军床。

    至于顾北,因为东耳房让给了李素华和小童,他每次回来,只能在堂屋搭床。

    “爸,您怎么还没睡呢?”

    顾北刚铺好凉席,就听到开门声,回头一看,是顾孝武出来了。

    这会儿已经十点多了。

    “小北,爸找你有点事儿。”

    顾孝武说着,拉开一把椅子坐下。

    想说话,又觉得嘴里有点儿干。

    顾北见顾孝武那没着没落的,笑着问道:“爸,我陪您喝点儿?”

    果然,顾孝武闻言笑了:“行啊!冰箱里有啤酒,大热天的就不喝白的了,咱爷俩边喝边聊!”

    得嘞!

    顾北答应一声,随后便去了厨房,很快就切了一盘子猪头肉,还有晚饭剩下的半只烧鸡,又翻找出了一包五香花生米,拎了几瓶啤酒。

    “爸!辛苦了!”

    顾北将两只酒杯倒满,端起一个,对着顾孝武示意了一下,随后一口干掉。

    “慢点儿!”

    顾孝武笑着,辛苦肯定是辛苦,但每天忙忙碌碌的,其实也挺有意思,总比当初在食品厂的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