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强国从变法始!震惊的吴王僚!(求订阅)

    第一百一十章 强国从变法始!震惊的吴王僚!(求订阅) (第1/3页)

    伍子胥听到范蠡这个名字的时候,心头一震,大惊失色的说:「范子要来见我?为什么?他可有说什么?」

    奴仆摇了摇头说:「他只是说想见您一面,并没有说明缘由。」

    伍子胥联想起刚刚自己引荐专诸给公子光,不由得紧皱眉头,在屋内来回踱步。

    他转头再次问道:「可带了甲士?」

    「并没有带甲士,只有随行的奴仆。」奴仆回答。

    「没有带甲士……这……为什么要来见我?偏偏是在这个时候来见我?」

    伍子胥有些头疼,根本不想在这种时候见那范子。

    「这范子可是吴王僚身边的红人,是这吴国最近短时间内崛起的权贵之一,他代表着吴王僚的意志,这个时候来见我,绝对察觉了什么……」伍子胥有些猜测。

    苏澈比伍子胥来吴国的时间更早。

    苏澈是被吴王僚专门邀请过来。

    而伍子胥却是几番周折,才来到吴国,和权势滔天的苏澈相比,伍子胥在这吴国,几乎还没有站稳脚跟。

    早些日子。

    苏澈来到吴国之后,受吴王僚礼拜,奉为上大夫,得了几个村落作为采邑,这是他的领地。

    春秋行的是分封制,诸侯是「半天子」,卿大夫是「半诸侯」。

    天子的权力是封建诸侯,这是建国。

    诸侯的权力是封建大夫,这是立家。

    但是大夫不能把自己的「家」再分封给别的什么人。

    也就是说,大夫没有再封之权。

    大夫的家,诸侯的国,都是自治。

    大夫有权自行管理采邑,叫「齐家」,诸侯并不干预。

    诸侯有权自行治理封国,叫「治国」,天子也不过问。

    但是大夫除了齐家,还有义务协助诸侯治国。

    诸侯也有义务在发生动乱时,奉天子之命摆平问题,叫「平天下」。

    三个阶层,层层转包,秩序井然,这就是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即「封土建国」。

    至于后来诸侯王逐渐脱离周天子控制,称王称霸,比如春秋五霸。

    他们将军队带到天子的城外,进行军演,吓得天子瑟瑟发抖,连忙派人过来慰问。

    而卿大夫阶层也随之开始崛起,出现很多卿大夫控制诸侯国政治的现象。

    如孔子时期的鲁国朝政,就被季氏三家卿大夫所把持,甚至一些卿大夫干脆弑君自立,比如有名的崔杼弑其君。

    这就是事态发展的不可控了。

    天下没有永恒的制度,人心的贪婪是永远无法填满的。

    这是题外话。

    当苏澈来到吴国,被封为上大夫后,吴王僚并不知道苏澈的真实本事,所以交给他的只是一些文职工作,属于辅助的性质,并没有一点实权,也无法决定什么。

    那些繁琐的公文,需要一个月时间处理的事情,苏澈刚上任,小加了个班,一天就将其处理掉了。

    等到第二天再没有公文送来,苏澈就开始提前下班,到处游玩,四处体察吴国民情,观察吴国的社会和生产力。

    因为他一整天都不在,下属将这个事儿告诉了吴王僚。

    吴王僚责问苏澈:「我拜你为上大夫,处理这些工作,你为什么只工作了一天就擅离职守了呢?」

    苏澈奇怪的反问:「我已经将所有公文全部处理了,暂时没有事情做,就到处查看民情,这难道不可以吗?」

    吴王僚直接懵了:「我听人说,那些公文,往日至少要处理一个月的时间,你为什么一天就将其处理了?」

    苏澈笑

    了笑,说:「处理公文的人不同,自然时间不同,庸人们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处理,但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却只需要一天的时间便已经足够。」

    吴王僚听了这话,还有些不相信,他认为苏澈在自吹自擂,下令将苏澈处理好的公文仔细查看一番,看看是否有错乱之处。

    于是乎,一大堆人拿着苏澈处理好的那些堆积如山的竹简,以及算筹,来看看苏澈的批示是否有错漏之处。

    吴王僚看着这堆积如山的竹简,也随手拿起一个看了起来,这竹简的内容涉及军队开销方面,下面的人通过计算报了一个数字,苏澈计算了一下,将其打了回去,批示为:数字不准确,重新计算。

    「先来查一查这个。」吴王僚将这份竹简递给一旁的人。

    这人连忙摆弄起算筹,算了好一会儿,才渐渐发现,还真的有错漏。

    负责算筹的人连忙起身,恭敬的说:「大王,数字的确有误,差了三千七百八十六钱。」

    一旁坐着正在看竹简的苏澈,头也不抬的说道:「算错了算错了,你又算错了,差了三千七百二十六的钱。」

    吴王僚愣住,随后呵斥道:「再算!算得仔细一些!」

    「是……」这人连忙再次计算起来。

    吴王僚却不放心,拉起了旁边一人,道:「你也来算这个!」

    很快,这二人都算出了最终的结果。

    「的确是差了三千七百六十二的钱。」

    「是差了三千七百六十二钱。」

    听着这话,吴王僚不可思议的瞪大了双眼,转身来到了苏澈的身前,尊敬的问:「您是这么快算出的?还能记住这个数字?」

    「简单的计算而已,这是小道,不足挂齿。」苏澈摇了摇头说道。

    「您的才学做这样的工作,实在是太屈才了,我欲拜您为大司徒!你是否愿意?」吴王僚有些激动的说。

    「乐意至极!」苏澈欣然允诺。

    大司徒一职,是专管民事之官,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可以说是实打实的实权官职,苏澈相当于一步踏入了吴国的权利核心。

    吴王僚将这份职位交给了苏澈,而苏澈也没有辜负吴王僚的期待。

    在他的治理之下,吴国大小的事务,井然有序,国力蒸蒸日上。

    苏澈干得这么好,吴王僚大喜过望,直接赏赐了他一座小城作为他的采邑,之前几个村庄,也一并合并进来。

    因为懒得更改自己的氏,这座城市便被苏澈更名为范城,苏澈的范氏便出在这里了。

    短短一些时日,苏澈就从一个普通的民众,被吴王僚拜为上大夫,接着又成为大司徒,简直就像是坐火箭一样,成为了吴国少有的传奇,几乎整个吴国都听说过他的名声。

    伍子胥自然也不例外,他知道这位狠人的厉害之处,所以听到范子要来见自己时,格外的忐忑,生怕自己的事情曝光。

    但,这一面不见也得见啊,如果不见的话,那问题就更大了。

    迫于无奈,伍子胥和苏澈见了一面。

    刚刚见面,还未寒暄,苏澈便开门见山的问:「你是否还要报仇雪恨?」

    伍子胥听了这话,顿时一愣,随后毫不犹豫的点头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自然要报仇雪恨!」

    「那那我来帮你,你是否愿意追随我?」苏澈直接问道。

    「你……能帮我?」伍子胥有些不敢置信的问着。

    「我为何不能帮你?」苏澈反问。

    「你也主张攻打楚国?」伍子胥问。

    「整个吴国,谁不主张攻打楚国呢?因为两个采桑女的争执,都能引

    起两个国家的战争,这样的矛盾,如何能平息?」苏澈摇了摇头。

    「可是……」伍子胥有些犹豫。

    「来辅佐我吧。」苏澈大手一挥,直接说道:「我会为你复仇,杀死那楚平王,即便他死了,也要将他的尸体挖出来供你鞭打!」

    就在不久之前,楚平王身体抱恙,已经垂垂老矣,也正是如此,伍子胥可谓复仇心切,疯狂催促公子光继续攻打楚国,为此甚至不惜介绍刺客给公子光。

    「我愿意辅佐您!」得到苏澈的承诺后,伍子胥不再犹豫,直接跪倒在地,行了一个大礼。

    在这个时代,承诺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很多人动不动便以死明志。

    侮辱一个人,是比杀死他更严重的行为。

    他们会用死来证明自己的志向。

    所以伍子胥相信了苏澈。

    伍子胥行了这一个大礼之后,抬起头看着苏澈,一时间欲言又止,似乎想说什么。

    苏澈自然看出了他的想法,摇了摇头说道:「你不用说,有些事情,我已经知道了。」

    这话一出,伍子胥心头一凉,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介绍刺客给公子光的事情,竟然真被知道了?

    很快,苏澈带了伍子胥去见吴王僚。

    再见吴王僚的伍子胥,明显有些心虚,低着头也不敢多说什么。

    吴王僚却表现得很热情,当然,这份热情大部分是来自于苏澈,只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吴国在苏澈的治理之下,可谓焕然一新,一副万物竞发,生机勃勃的景象。

    对于这样不可多得的人才,吴王僚自然十分礼遇。

    苏澈为吴王僚介绍:「这位是伍子胥,他有一个好友叫孙武,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我希望大王能将孙武招揽过来,授予他兵权,拜他为将。」

    这话一出,吴王僚皱起了眉头,伍子胥更是诧异的看了一眼苏澈,他是如何知道孙武是自己朋友的?

    过了半晌,吴王僚点了点头说道:「如果孙武此人有大才,我愿意拜其为将军!」

    苏澈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大王请看这个。」

    苏澈从袖中取出一小袋东西,递给了吴王僚。

    「盐?」吴王僚打开袋子,看着这雪白的盐,先是闻了闻,接着尝了一小点,有些意外的说:「这盐的品质可真不错!」

    「这是臣发明的取盐法。」苏澈说。

    这话一出,吴王僚双眼一亮,连忙问着:「这盐产量如何?」

    「产量是以往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还不用太多的人工。」苏澈笑着道。

    「这……」吴王僚瞪大了眼,有些难以置信:「当真?」

    「当真。」苏澈说道。

    「百倍以往,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吴王僚依旧不敢置信。

    早些年的时候。

    春秋初期,齐国的宰相管仲实行了「官山海」政策。

    他将山里的铁、海里的盐统一收归国有,由官方经营。

    从此,齐国的经济实力日强,管仲辅佐的齐桓公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齐国的做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