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吞三晋、灭六国,一统天下!!!(求订阅)

    第一百二十八章 吞三晋、灭六国,一统天下!!!(求订阅) (第1/3页)

    魏王前一秒还在骂骂咧咧,说赵国实在是不当人,自己这魏国损失了这么多的兵马,他们居然一点表示都没有?

    真是寒了友邦之心,果然跟着胡人穿胡服,把自己也当成胡人了!行事是一点道理也不讲!

    下一秒,在听到驻扎在韩国的秦军蠢蠢欲动,准备进攻魏国的时候,魏王的脸色瞬间就变了:“快请赵国帮忙!”

    “使者快马加鞭,向赵国请求帮助,让他们快点过来支援!”

    魏王又想到韩国叛军之事,紧接着又下了一条命令:“但凡有投降秦国的人,魏国不会再接受他们,务必死战抗秦,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此刻。

    魏国的使者快马加鞭,赶往赵国。

    此刻的赵国,赵孝成王已经病危,负责代政的太子偃主持朝政。

    朝堂上,另一名魏国使者正在指责赵国的无情,魏国出兵损失那么多,竟然一个说法都不给,以后如何再同心同德呢?魏国损失这么多,赵国最起码要割让几座城池意思一下啊。

    太子偃自然不会给这使臣好脸色看,他冷冷说着:“对抗暴秦,这不仅仅是赵国的事,更是魏国自己的事情,这是大义之所在,是魏王应该做的,而现在魏王居然还在乎一兵一卒的损失,实在是舍本逐末!”

    魏国的使者还在坚持:“太子,那哪里是一兵一卒,魏国死伤加上被俘虏的兵卒,足足有接近四万的数字,这怎么能说是一兵一卒呢?”

    “死伤这么多人,这么久了,赵国却一直没给个说法,这是不应该的事情。”

    太子偃摆了摆手,直接将这赵国使臣赶回了驿站。

    过了大半日,求援的魏国使者赶到,他急急忙忙的禀告了赵国馆驿负责接待的官员:“我有天大的事要禀告赵王!还请代为通报一下!”

    随后,负责接待的官员便将这个事情禀告给了太子:“赵国的使者说有天大的事情要和您说。”

    “天大的事情?”

    太子偃冷笑一声,随后很不耐烦的说:“怎么又来了?还坚持不懈的想要赔偿呢?他魏国损失那么多,难道我赵国就没损失了?就和他说,我不见!!”

    很快。

    求救的魏国使者,得到的回复是:“负责主持朝政的太子偃并不愿意见你!”

    “不见我?”这话一出,魏国使者脸色大变,他愕然说着:“两国之交,何以如此轻慢?”

    前来求救的魏国使者,显然没想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还以为赵国不愿意救魏国呢。

    他没有原路返回,然后禀告魏王说赵国不愿意出兵,那魏王不斩了他才怪。

    他焦急得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开始想尽办法找人,希望能见太子偃一面,然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他同意出兵。

    让使者奇怪的是,赵国那些官员,对他的态度都很差。

    “世风日下,同是三晋,怎能眼睁睁看着友邦赴死?韩国已经灭亡了,难道赵国要看着魏国也被灭吗?”使者急得就像是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

    这样过了三日,使者终于见到了将军李牧,将这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后,李牧连忙站起身:“随我去见太子偃!”

    “将军高义!”魏国使者连忙大拜。

    很快,魏国的使者见到了太子偃,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的说起了求救的事情。

    “如今三晋只剩下赵国和魏国,如果魏国被灭,那秦国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赵国,太子您为何偏偏要见死不救呢?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使者将满腹的委屈,全部说了出来。

    太子偃听了这话,却有些傻眼:“……啥?”

    他一下站起身,看着这使者,道:“你详细说说!”

    “是这样的,自从韩国被秦国攻占之后,我们魏国的探子就不断的在边境巡察,一些哨探甚至冒死深入韩国,调查韩国具体的情况。”

    “通过哨探打探,驻扎在韩国的白起,开始频繁动员,不断调集军队,意图入侵魏国,被我们发现后,秦军动兵的速度更快了,在我动身出发之前,他们已经开始动兵攻打我们的城池了。”使者连忙说道。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太子偃皱着眉头问道。

    “三日前,我请求见太子一面,可太子却不愿意见我,我找了很多人,最终找到了李牧将军,才得以见到太子一面。”使者无奈说着。

    “这么重大的事情,你怎么不早说?”太子偃有些生气的问着。

    “我也要能见到您才能说啊。”使者一脸的委屈。

    “伱那魏王误事了啊!!”太子偃生气的说道:“他有事没事就派使者过来,找我们要赔偿,在韩国的损失,又哪里是你们一家的损失?我还以为你也是来要赔偿的使者呢!”

    “那太子殿下,您是否愿意出兵呢?”使者连忙问着。

    “当然!”太子偃虽然嫌弃魏王不当人,但他还是要当个人的,魏国必须救,如果不救,那赵国就得独自面对强大的秦国了,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那还请太子快点出兵吧。”使者连忙说着,却是松了一口气,虽然颇费周折,浪费了足足三天的时间,好在最终还是请动了赵国,他的任务也算是圆满完成了。

    ……

    韩国边境的一座小城。

    一座小院落内,满头白发的白起看着手中的竹简,他的眼神很是平静。

    在他的后面,放着一副甲,以及各种不同样式的长剑,甚至还有一杆锋利的矛。

    白起此刻穿着的是一身儒袍,整个人看起来仿佛是儒雅的学士,如果眼神不那么锐利,那就更像了。

    他看着手中的竹简,看了许久,表情变得有些困惑。

    “赵国还没有出兵吗?”

    “奇怪,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是看穿了我们的计策?”

    “这样下去,我们就真要灭魏了。”

    “不过,能拿下魏国也好。”

    “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不管你如何选择,结果都是顾此失彼……”

    “应该不是……或许是这魏赵在协商?”

    白起轻声呢喃着,放下了手中的竹简,嘴角出现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

    “那年轻的小将啊,李牧,大破匈奴的李牧,快点过来,再与我一战吧。”

    “给这无趣的战争中,增加一些乐趣吧,这些魏国人实在是太蠢了……”

    在原本的计划中,秦灭韩之后,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稳定好韩国,才能继续攻伐。

    结果当白起到了韩国之后,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韩国全境,可以说是完全在计划之外的。

    既然如此,提前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也是理所当然了。

    随着白起不断的攻伐,占领了魏国数座城池之后,赵国的大军,方才姗姗来迟。

    “终于来了……”白起微微一笑。

    与此同时。

    秦国。

    二十万的军队整装待发,苏澈将代表兵权之剑,交给了王翦。

    此刻的王翦和李牧一样,已经从当初的毛头小伙成长起来了,成为一名可堪大任的将军。

    苏澈任命他为将军,让他攻打赵国。

    随着白起发动灭魏之战,深知唇亡齿寒的赵国必然前去支援。

    这样一来,赵国后方就会出现空虚的情况。

    借着这个机会,趁机攻占赵国,让赵国首尾难顾,要么放弃援救魏国,要么等着被灭国!

    现在的秦国,国力可谓十分强盛,即便两边作战,却依旧是游刃有余。

    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逼着赵国做出选择。

    王翦恭敬的接过苏澈的佩剑,随后转过身,站在演武场中央,高高的将其举起,大声的喊着:“终结这永无休止的战争!吞灭五国!让天下太平!万胜!”

    这话一出,全军上下,所有秦军异口同声的喊着:“万胜!万胜!万胜!!”

    自从苏澈上位后,他不仅对外进行舆论战,对内同样如此,在他的宣传之下,吃苦耐劳的老秦人很快就接受了这一套理念。

    “天下皆苦,战争永无止境,百姓水深火热,为了将全天下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唯一的选择便是吞并全天下,让天下大同!!!”

    这是一个非常高大上,对普通人来说,有些虚无缥缈的理想。

    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很有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要有一些纯粹的理想。

    为了心目中的理想而战,往往能爆发出非常强大的战斗力。

    特别是在老秦人这套军功制度之下,要地位有地位,要土地有土地,要钱有钱,要仆人有仆人,还差什么?那自然是崇高无上的理想!

    现在苏澈连理想都给他们准备好了,这让所有老秦人都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们也希望有朝一日能让天下太平,让持续那么多年的混乱停止。

    即便是最底层的黔首,也配拥有最伟大的理想。

    这是苏澈的看法。

    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很多臣子劝他,底层那些文字都看不懂的黔首,根本不会听懂的,他们怎么可能会理解这么崇高的目标?

    但苏澈并不管,他用最简单的话,将这些内容传达给了所有秦人。

    渐渐地。

    所有秦人都明白了。

    他们是为了解救整个天下,而不是为了君主和国家的利益而掀起战争。

    事实证明,这的确很有效果。

    原本便是虎狼之师的秦人,仿佛得到了升华一般,变得更加凶残了。

    道理很简单,当一个老板给你画大饼的时候,你肯定不耐烦,觉得老板在PUA自己。

    可当老板一边带你吃香喝辣的,给足你待遇,薪水直接拉满了,画的大饼就不再是大饼,公司的事业,也便成为了你自己的事业。

    秦军很快出发,在王翦的指挥之下,分兵两路攻赵,一口气连夺赵邺等十余座城池,连战连胜,横行无忌,接着挥军北进,直逼赵国都城邯单!

    那一天,邯单的百姓终于回想起被秦人支配的恐惧。

    ……

    当远在魏国的李牧,听到后院起火的消息后,顿时又惊又怒。

    “我就说这些天,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一直心神不宁,原来是这样!”

    李牧眉头紧皱,攻打魏国的军队,秦军占据一部分,韩人同样占据一部分,按照道理来说,秦国军队的数量,绝对不止这些才对。

    所以李牧一直在警惕秦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