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为帝王师,铸万世之道!(求订阅!)
第一百四十七章 为帝王师,铸万世之道!(求订阅!) (第2/3页)
缺员,征防更难调发。所以陛下打击豪强,严惩土地兼并的世家大族,同时铲革讹弊,使得吏治清明,从而有所缓解。”
“可已经被破坏的府兵制和均田制,再想修复,这哪里是一朝一夕之功?”
“只要不盯着看,那就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听着苏澈这话,李隆基有些无法淡定了。
苏澈却继续说着:“陛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均田制度和府兵制度被破坏之后,就不得不采用募兵制,可朝廷无法承担高额的费用,只能将权利下移。”
“只要府兵制被破坏,那就不得不在边关展开大规模的屯田,就地保障供给,或者允许边镇开展商贸活动,维持军队开支。”
“这样一来,财政大权迟早会被节度使所左右,边镇最终会成为驻军、屯田、商贸、手工业为一体的重镇。”
“当军事、财政、行政等诸多要职,全在节度使一人手中,这就是一方霸主,朝廷政权,也会逐渐名存实亡。”
“如此一来,外强中干,由盛转衰,是必然趋势……”
李隆基此刻瞪大了双眼,错愕的直接站起身,他惊愕说着:“何以至此?”
苏澈抬头看着皇帝,说道:“陛下,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受田的百姓不缴纳赋税,不服地方徭役,专门负责当兵。他们编入额外的军籍,称为府兵。”
“理论上来说,府兵制既可以免除广大百姓常征服役之苦,又可以极大减轻官府的军费,还可以防止野心勃勃的将领拥兵自重,堪称理想的兵制。”
“可这世界上,风险与收益永远都是并存的,在享受到如此完美的制度之后,一旦这个制度崩坏,那后果必然不堪设想!”
这一番理论,是纯粹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苏澈站在历史的长河边,从上而下的俯瞰整个唐朝,自然轻而易举找到其中问题所在。
土地兼并破坏均田制,均田制破坏导致府兵制行不通,府兵制的消亡逐渐让地方节度使拥有了大权,只要大权在手,谁也不会屈居人下,很直接的就威胁到朝廷。
这让李隆基背脊发凉,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再也不能安稳站在上面,连忙走了下来。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逐渐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几乎顺理成章。
苏澈此刻说这些,和安史之乱没关系。
安史之乱的本质并不是节度使制度的原因。
也不是“非我族群,其心必异”。
唐玄宗任用天下贤才,这本身并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
安禄山获得无数军功,可却无法回到朝廷,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封赏。
李隆基在位后期,由于怠慢朝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这导致李隆基不得不加藩镇管理权限来安抚安禄山。
但问题是,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安禄山本没有准备好造反呢,李隆基直接给了他这个机会,给了他这个权利。
加上李林甫的去世,导致对节度使的限制更减少了一分。
杨国忠还把控了上升的渠道,和安禄山的关系越发紧张。
安禄山明白,他这个三镇节度使将会难以善终,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殊死一搏,直接撕破了大唐山河。
不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一点,节度使制度很难长久。
此刻李隆基走了下来。
他踱步说着:“如果节度使之制会让地方做大,那就用优厚待遇,解除节度使的大权,将各地军队的精锐抽调到中央,和禁军实行内外轮换,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再由朝廷派遣的文官分而治之,你看如何?”
苏澈听着这话,顿时愕然,他摇头说道:“如此一来,虽无地方之忧,可强干弱枝,面对外敌,注定会无力防守,久而久之,国力衰弱,必有亡国之危。”
李隆基这套方法,正是宋朝解决节度使制度的办法。
宋朝以文抑武,用岁币来换平安,终究会养虎为患。
这让宋朝获了个弱宋的名号。
实际上,这是宋朝吸取了五代十国的教训,所采取的行动。
此刻李隆基能瞬间想到这种办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个人才了。
这么做会虽然阻止了地方做大,但同样会让军队战斗力变得越来越差,使得兵弱国穷。
李隆基此刻听着这话,仔细一想,的确是这个道理。
他看向苏澈,开口问着:“那你可有解决之法?”
苏澈认真说道:“治标不治本,治之何用?必须先从土地兼并下手,从问题的源头解决,先减少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让均田制得以继续实施,让府兵制度重新建立。”
“只要府兵制度成功维持,那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可土地兼并之事,乃是千古难题,这如何解?”李隆基继续问着。
“在我看来,土地兼并,有两种解决办法。”苏澈思索片刻,认真说道。
“两种?”李隆基瞪大了眼。
随后他招了招手,宦官立刻搬来椅子,李隆基和苏澈直接开始坐而论道。
李隆基好奇问着:“你且说说。”
“第一种方法很简单,也很容易做到,那就是给陛下您修建皇陵。”苏澈开口说道。
“修建皇陵?”第一时间,李隆基还没反应过来,但很快,他明白了什么,连忙问着:“你是说陵邑制?”
“对。”苏澈点了点头,缓缓说着:“刘邦建立起这种制度后,汉惠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纷纷效仿。”
“将进行土地兼并的世家豪族,进行强行迁徙,让他们伺奉皇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陵县邑,供迁徒者居住。”
“只要世家大族,地主豪强们离开了原来的地方,那他们对于土地兼并的影响,自然会从瞬间减轻。”
“虽然这种办法并非一劳永逸,但至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用担心土地兼并的问题。”
李隆基皱着眉头,也咬了一口果子,随后忧心忡忡的问:“可如果那世家大族不愿意呢?”
“不愿意,杀了就是。”苏澈淡淡说着。
“杀了?”李隆基思索片刻,说着:“这会引起大乱子。”
“这个世界上,从没有完美无缺,一劳永逸的政策,每个政策都有它的好处,以及它的坏处!”苏澈不以为然的说着:“敢违抗朝廷之政策,自然是直接杀了,他们的家产,刚好可以用来赏赐给那些不愿意迁徙的家族,算是补偿给他们的路费。”
李隆基听着这话,沉思许久,随后摇了摇头,再次问道:“那第二种办法呢?”
苏澈回道:“第二种办法,就是将土地兼并这种对内发展,转为对外发展。”
李隆基一愣:“对外发展?”
苏澈道:“我那国富论里写过,这天下的财富有一定的限额,要么对内获取,土地兼并,要么对外发展,掠夺外面的财富。”
李隆基问:“海外蛮夷之地,真的有那么多的财富?”
苏澈笑道:“那不然那些番邦蛮夷,真就为了你那些赏赐,不远万里而来?”
李隆基哑口无言。
苏澈继续说:“与其让那些世家大族在国内祸害自家百姓,还不如让他们出海去祸害其他国家。”
李隆基无奈的说:“海外蛮夷之地,尚未开化,瘴气丛生,他们恐怕不愿意啊。”
苏澈淡淡一笑,说着:“这就需要朝廷做出表率,由朝廷带头。”
“造船,水手,水军,需要很多很多的钱。”
“这个钱,朝廷带头来出,让那些世家大族,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
“这些人一开始或许不太情愿,但只要你出面,肯定会有人往里面投钱。”
“然而只要满载而归,分到他们利润时,他们就会惊喜的发现,原来这里面竟是大有可为。”
“自此之后,就不需要任何劝说,以朝廷为核心,不断进行海外贸易。”
“随着本钱越滚越大,我们大唐的瓷器,丝绸等珍贵物品,可以在海外换回无数钱财。”
“再用那些钱财购买他国的黄金、白银、铜器、珍珠、鹿茸、香料等等无数国内少有珍奇之物,甚至还能买到昆仑奴…”
“这一来一回的贸易,便能赚得无数利益。”
“只需要短短几年,所有人都能看到海洋贸易中所赚取的无数财富。”
“一直以来,这些生意都被少数国人和外邦人把持,他们赚取无数钱财,朝廷能收取的不过一点税赋。”
“只要看到对外扩张的道路,那接下来继续海外殖民,继续扩张,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如果让世家大族们的眼光看向外面的世界,享受到贸易利益,以此作为代价,或者说作为要挟,让他们停止对内兼并,那几乎相当于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当然,即便如此,依旧会有不长眼的地主豪族,会继续兼并土地,可那些不长眼的家伙,根本就不算威胁,杀之便可!”
唐是万邦之主,威名传播海内外,万国来朝,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此盛世,却不加以利用,简直是最大的浪费!
所谓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原本有一条庄康大道放在唐朝的面前,他却不知道掌握,从而走上更强大的道路,那被反噬,有了安史之乱,逐渐走向没落,见识再正常不过。
此刻李隆基听着这一番话,再想起此前看到的那篇《富国论》,这一切都似乎联系在了一起。
李隆基恍然大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
然而李隆基目前只知道如何做,却不知道具体如何做,他认真说道:“还请先生教我。”
苏澈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说:“很简单,陵墓可以修,海商也可以开,如果不愿意跟上时代的大流,陛下给他们最后的机会都抓不住,那就进行陵邑制,让他们后悔都来不及后悔。”
“至于开海……”
随后,苏澈认真讲解了起来。
一番促膝长谈后……
李隆基只觉得原本前方乌云密布,此刻瞬间云雾破开,迅速消散,已是晴空万里,再无一丝困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