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求订阅)

    第二百一十七章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求订阅) (第2/3页)

秦)。

    然后,吕泽又单独领兵出去开辟土地了(将兵先入砀)。

    这个“砀”,指的是吕后的老家,他们原先是砀郡单父县的,因为避仇才举家搬到沛县。

    后来,砀县子弟因功劳巨大被刘邦封侯的多达23人,而这些人几乎都和吕家有关系。

    由此可见。

    吕家不仅资历深,威望高,还有很多功勋卓越的嫡系人马。

    彭城之战,刘邦被项羽追着打,是吕泽帮他挡住了项羽,后来又是吕泽发兵帮他东山再起的。

    《侯者年表》中说吕泽“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这是什么概念呢?

    “佐定天下”这样的评价一般只会用在“汉初三杰”那样的人身上。

    由此可见,老吕家可绝对不是一般的外戚。

    如果不是西汉那帮子功臣勋贵足够给力,直接将吕氏一族尽数诛杀,那汉朝极有可能便二世而亡了。

    若是连续两个大一统的王朝都二世而亡。

    或许历史就会朝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不过,历史终究没有如果。

    苏澈思索着这段被尘封的历史。

    难免有些犹豫乃至顾虑。

    如果让他来模拟刘邦的话。

    那苏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晚年大权旁落,外戚干政的问题吗?

    这个问题的确是刘邦一直担忧的问题。

    他看得很远,也知道自己死后,外戚必然势大。

    所以所以无论是逃跑的时候想将刘盈踢下战车,还是晚年废掉太子,扶植刘如意上位,都是在对抗吕氏集团。

    然而这些都没有成功。

    刘邦的晚年很凄惨,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以往忠诚于他的张良、陈平这些功臣集团,为了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全部站在吕氏后面扶持太子。

    商山四皓出山挺太子,而刘邦这个皇帝却请不动商山四皓。

    大家表面上在支持太子,实际上却是完全站边吕氏集团。

    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

    你刘邦已经老了,快要死了,跟着你已经没有任何前途了。

    继续跟着皇帝,迟早会被吕氏集团消灭。

    比如韩信。

    这个战争核武器级别的大佬,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一心一意的跟着刘邦。

    结果当刘邦不在之后,直接被吕后以造反的罪名,堂而皇之的杀了。

    吕雉妹夫樊哙试图拉拢韩信的时候,即便韩信知道,站在皇帝这一边,迟早要死,可韩信却依然不管不顾,死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为其效死又何妨?

    对于这些事情,很多大臣都是心知肚明的,但为了自己的利益,都默不作声的站在吕氏外戚这一边。

    刘邦对此无能为力。

    早年间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团结了大量的人才,吸收了各国的军队和谋士,包括项羽和其他王手下的人才,建立了汉王朝。

    可晚年,他却只能看着自己的王朝被不断蚕食。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刘邦临终前,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何之后,谁可代相?”

    上曰:“曹参可。”

    吕后问其次。

    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复问其次。

    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算是刘邦临死之前,最后布下的一个局。

    吕后对于刘邦的识人之能是非常相信的,便按照刘邦安排的来。

    结果等吕后一死,对吕氏集团不满的功臣集团立刻反攻倒算,诛灭吕氏家族。

    而为首之人,首当其冲者,正是太尉周勃!

    这一切仿佛被刘邦预料到了一样。

    这背后很难不说没有刘邦的身影。

    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汉惠帝刘盈没有早死!

    若是刘盈不死,那吕氏家族的下场也不会这么凄惨。

    诸吕覆灭后,就连吕氏家族的功绩也被隐去。

    汉初有三个集团,刘氏集团,吕氏集团,以及功臣集团。

    起先是以刘邦为首的刘氏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