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赵括缦胡缨

    29.赵括缦胡缨 (第2/3页)

候,他按照计划,带人到了岔路口。

    夜晚在山路行军极为危险,因此,除非很有必要,秦军不会出现在这条山路。长平关的军情可以通过大路传递给长平大营。

    但是。为了以防万一,道路远处都有几名赵军弩手埋伏,只要有秦军出现他们就可以自行射杀。

    然后赵括就只能撤退。

    或者提早突袭,就算没有接应。

    赵括并不打算强冲秦军哨卡。万一那里的秦军及时打响了报信的大鼓,或者有秦军成为漏网之鱼回去报信,那么突袭极有可能演变为自投罗网。

    他准备走那条没什么新鲜马蹄印的道路,以免行军踪迹被秦军士兵发现。有经验的斥候甚至可以通过路上脚印重叠的程度推断出有多少人来过。

    而且,为了万无一失,他搭了一座陆地桥。

    他在道路的两侧钉下了两排铁钉,然后往铁钉上架上铁制的长戈。

    最后,将木板铺在长戈上。

    等全军通过以后,这些痕迹都被抹去,难以拔出的铁钉被打入土地,然后被黄土掩盖。

    就算有秦军偶然路过此地,也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一只部队越过了这条道路。

    这些山脉悬崖众多。除了秦军把守的那个哨卡之外,没有其他出口。

    但是赵括,并没有打算,走上去。

    赵军躲在一处悬崖后面的森林里。

    这个悬崖离秦军大营大概三里,悬崖的前方向前延伸以后,有一个向内的凹陷。

    从这里下去,秦军的巡逻兵看不到。除非有人从这里跳下去的时候,动静太大。

    赵括花了五天时间,在悬崖上面,找到那些不硬不软,既能牢固固定铁钉,又可以在打钉的时候不发出巨大声音的地方。

    然后车轮做成的滑轮在太阳降落以后便被赵括让人被安置在悬崖上。

    所有的车轮都被放了上去,一个不留。

    一条红绳子,要绕两个车轮。这样的滑轮比较省力。

    红绳子前后,被反复打结,在滑轮上形成一个环形。

    按照赵括的计划,每个赵军自己在腰上捆好绳子,然后在这条绳子上绑上两条红绳子,到地面以后,砍断自己身上的绳子,再让上面的人拉回去,让下一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