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 东方海外的危机

    569 东方海外的危机 (第2/3页)

家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霍营东。

    “霍生,你好。”陈志文带着霍营东来到了位于三楼上方的阳光房,此刻的香港天气也比较凉爽,晒晒太阳吹吹风很是舒服,加上阳光房上方的玻璃,还有隔紫外线的功能,不会导致伤皮肤。

    “太平山的豪宅,不知道多少香港豪门想要购买一套,可惜,在我那个时代,华人想在这里居住,难度太大了,有钱都不行。”霍营东感慨说道。

    “是啊,五六十年代,华人的确太难了。”陈志文点点头说道:“霍生如果想住进太平山,来买一套就行了,现在可是有不少业主,想要离开的。”

    在五六十年代,华人资本也有几家,不过规模比起英资就差远了,不要说四大洋行的级别,就是再次一点,普通的洋行,很多华资也比不过,再说,就算有钱,也不可能在太平山入住,这里在早期,就是香港的政府高层以及英国巨商才有的待遇。

    实际上,70年代香港华资崛起,隐形的原因就是内地与西方关系转好,同时进了联合国等原因,也是因为60年代内地给英国的压力,才让港英不得不成立廉政公署,不得不善待华人,最终也给了华资财团崛起的机会。

    “算了,我都已经老了,还住什么太平山。”霍营东笑了笑摆手说道:“陈生,今天来这里,是有一件事需要与你谈谈。”

    “请说。”陈志文点点头,都来到自己家里来了,总不至于真的只是来看看吧,肯定也是有什么事的。

    “东方海外的董家,陈生应该知道吧?”霍营东又问道。

    “知道,听说,董家现在挺难的,东方海外也面临破产威胁了。”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在70年代,全球前十的海运巨头,有三家是来自香港,分别是包玉冈的环球国际、董浩云的东方海外以及赵从衍的华光航运,在1977年,分别为第一、第七与第十。

    其中赵从衍比较低调,第十也好,第一百也罢,安心做自己的生意就行了,不过董浩云不行,他要做第一,对名誉看的过于严重,甚至写信投诉时代周刊,说包玉冈只是持有的上市公司船只吨位第一,而他则是全资控股自己的公司,包玉冈如果折算成股份比例,那吨位是不如自己的。

    虽然这个逻辑有点扯淡,可也让很多香港人认可,只不过时代周刊可不鸟他,为了一雪前耻,董浩云开始了急速扩张的道路。

    实际上,早在1970年代中后期,他与包玉冈一样看出航运市场将会出问题,可他相信航运市场的问题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而在这个低谷期,就是扩张的好时候。

    于是,董家大量贷款,从日本订购了大量货船,包括全球第一大超级油轮,更是创造了世界上最大轮船的记录,同时,他还大把的撒资金,在英国美国购买船队,提高自己的吨位。

    在这段时间,包玉冈则是逐步抛售手中货轮,一正一负之下,到了1982年,东方海外的吨位超过了环球国际,成为了香港第一,不过还算不上去全球第一,这第一下位了,第二便上去了,而不是排名第七的挑战者。

    董浩云还在继续奋斗,包玉冈甚至还专门去拜访了他,提醒他航运市场汇出大问题,一定要谨慎,可惜他不听,继续扩大收购,结果在东方海外规模还没做到世界第一的时候,就因为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在这之后不久,全球航运危机到来,整个东方海外欠下了天量的债务,整个公司的规模本身就是在玩杠杆吹泡泡,一旦资金链断裂,整个公司立马废掉。

    在1982年,东方海外外债超过百亿港元,成为了香港最大的债王之一,后续又是香港地产危机,虽然这地产市场与东方海外没什么关系,可银行受到了影响,自然也一样会逼债,只是董家二代的能力还是很强的,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