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农村结构在崩坏

    第三百六十一章、农村结构在崩坏 (第2/3页)

    现在李扒皮至少还管两顿饭呢。

    所以真不愁招不到人。

    “地里面的活能干的完?收完了黄连,就不会除草,把地松一松?赶紧干活,今天老爷我高兴,下午早点放工,晚饭加菜,有酒有肉。”

    说完话。

    李宗仁就背着手走了。

    别看他刚刚凶巴巴的。

    但其实心情好着呢。

    今年种地可真的是发了。

    四川这里一年可以种两岔地。

    一季种中药材,一季种水稻。

    米价虽然不高,但这些年米价也没有怎么波动了,算是很稳定。

    药材的价格可就涨上天了。

    黄连的价格就比去年涨了一倍!

    粗略一算。

    光是他手里这一百多亩地,就赚了三千多块钱。

    扣除成本。

    纯利能有个一千多块。

    看来接下来可以再买一些土地,继续扩大规模才好。

    而且中药材还可以开垦山地去种呢。

    山地便宜啊。

    李扒皮是高兴了。

    四川罗江县的县令刘光宗可就头大了。

    刘光宗是今年年初,在考了四川省科举之后,又在成都的官员培训学院学习了一个月,然后才走马上任罗江县令的。

    今年只有二十五岁的刘光宗可以说是这一次四川科举的明星了。

    成绩排名全省第五。

    和他同榜的那些人,现在大多数都是八九品的芝麻官。

    而他刘光宗,现在已经是堂堂七品的县令了。

    在仕途上,他可以算是领先了一步。

    这一步先,可能就是步步先啊!

    先在四川省内升上府级的官员,然后就有机会外派到别的省份了。

    未来,封疆入阁,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这县令是父母官,烦心事也不少。

    最让人心烦的第一件事。

    就是地方上的事情,可真的不太好管。

    大明朝实行秀才为官。

    地方上的原来的那些师爷、书吏、捕快、衙役等人,现在都由秀才和武秀才充任。

    但是这些考场上考出来的官员们能力可真的良莠不齐。

    至少是玩不过的那些原来地方上的吏员的——这些失业吏员可没少使绊子。

    除此之外。

    士绅体系的崩塌,也让现在刘大县令管理地方的时候没有了士绅的协助。

    变得更加的艰难。

    好在。

    派到地方上的秀才们,大部分也是原来士绅集团的一份子。

    这些对地方上比较熟悉。

    加上县议会的成立,吸纳了地方上的一些有力人士进入了统治集团。

    所以在最初几个月的混乱之后。

    罗江县的“统治结构”总算是稳定了下来了。

    四川省派来的巡查官往来了几回,都还比较满意,所以这个县令至少是做的安稳的。

    而在坐稳了县令之后。

    野心封疆入阁的刘光宗自然也不甘心做个咸鱼县令,躺平吃公务员福利。

    而是真的想要干出点实打实的政绩出来的。

    他很快发现。

    罗江县。

    存在一个正在发生的严重问题——土地正在加速集中到几个大户的手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退佃的情况。

    土地兼并并没有什么。

    在以土地为核心的去社会,土地就是最重要的社会财富和资源,财富和资源向少数人集中这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发展会出现的事情。

    问题出在退佃。

    前清也有退佃的情况。但不严重。

    因为在过去。

    土地绝大部分是集中在士绅手里。

    但士绅并不会亲自经营土地,而是把土地出租给佃户。

    所以退佃的事情并不多。

    但是在这两年。

    由于各种政策的实行,尤其是科举设置了年龄上限之后。

    许多地主要么选择出手土地,离开农村。

    要么,收回土地,亲自打理,雇人耕种。

    这就必然会集中发生退佃的事件了。

    在这个过承诺中,就不可避免出现各种纠纷了。

    隔三差五的就会出人命。

    佃户打死了地主。

    地主逼死了佃户。

    都发生过。

    而佃户的族人又经常把人抬到衙门上来敲冤鼓——这冤鼓是前朝的,大明朝的县衙是没有冤鼓的。

    倒也不是没人喊冤,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