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天兵和倭兵之对比

    第六百八十九章 天兵和倭兵之对比 (第2/3页)

  总而言之,以上这些都是倭兵打内战养成的战术习性,猛然遇到我大明铁骑和重炮,原本有效的步兵阵型就承受不住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今日凌晨,一两千骑兵追击就把小西行长一万残兵冲垮的原因。”

    众将官听着林经略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不禁心悦诚服。

    在今天凌晨,亲自带骑兵冲砍倭兵的另一将官杨绍先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也开口问道:“末将冲阵时,有一事迷惑不已,斗胆请经略公解惑。”

    林经略这时候态度比刚才和蔼多了,鼓励说:“不怕你们有疑问,只怕你们打糊涂仗,只管问来。”

    杨绍先便又道:“末将冲砍倭兵时,前排一二百人往往极其凶悍,面对我方具甲马兵也死战不退。

    但其他倭兵却大相径庭,只要前排一二百倭兵被斩杀殆尽后,后面其他倭兵往往就一哄而散。

    末将极为不解,为何倭兵里的精锐和平常兵员差别如此之大,看起来极为割裂?”

    林泰来回答说:“关于这种情形,我也能略微猜到一二。

    倭国有个专业的武人阶层叫武士,这些人世代食君主之俸禄,又以武艺和性命报效君主。

    你所说的倭军前排精锐,可能就是所谓的武士。而其他平常兵员,就只是招募来的民兵而已。

    在倭国内战中,往往是武士为前驱对战,民兵跟着一拥而上。

    所以你才会看到,倭军的精锐往往都在前排,这也算是一个特性。

    故而与倭兵野战时,只要熬过三声枪响又砍完前排武士,同一个阵型里的其他倭兵大概率就会崩溃。”

    众将官又一次敬佩的五体投地,林经略对倭国的了解之深,简直恐怖如斯!

    虽然他们没能力分辨出到底是否编造,但真的能自圆其说。

    辽东军资深悍将、李家铁杆家丁出身的查大受也说出了一个感想:

    “倭兵如果凭借地势层层筑垒、连环相顾,凭借犀利火铳防御,委实非常难攻。

    我甚至有种感觉,有土垒掩护之倭兵跟野战之倭兵,完全是两回事。”

    在攻打平壤任务里,查大受负责进攻城北牡丹峰。

    而在牡丹峰上,不但有两千倭兵拒守,而且也依据地形修筑了坚固堡垒。

    从下往上仰攻倭军土垒的艰难过程,给查大受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碍于地形,很多地方连火炮都用不了。

    林泰来叹口气,“这是倭兵的一个长处和习性,还是从倭国内战开始的,他们习惯于在驻扎地修建营寨工事。

    这次平壤城北的牡丹峰只是牛刀小试而已,更头疼的还在后面。”

    在原本时空,战争后期倭兵已经全部被挤压到朝鲜国南部沿海地区了,但凭借数十个往往依山而建的“倭城”死守,确实也让大明官军难啃。

    为什么难啃?想象有这么一个山头,三面是山崖峭壁,另一面是烂泥沼泽地或者滩涂,而山上修筑了一座层层防护的要塞。

    而且是不考虑任何舒适性和生活便利性,只考虑防御功能,还配备了大量先进火绳枪的要塞。

    当时只怕每一个大明将官站在南部沿海的倭城下面,灵魂深处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要为了连粮饷都供应不起的朝鲜国,不惜代价的用大明官军人命去填要塞?”

    不过林经略暂时不必头疼这个,现在还没到那个阶段。

    再说在本时空,如果推进足够快速,倭寇也未必有时间在南部沿海修建倭城。

    至于推进速度到底能不能给力,关键还是在于粮草能不能跟得上。

    不但需要人吃的,还需要喂马的!入朝的大明官军骑兵比例可是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后勤压力更大。

    一想到这里,林经略就想骂街,半岛这破国真是什么忙也帮不上!说一年最多只能提供八万石,怎么好意思说出口的?

    又有几个将官说了一些想法,然后场面就再次安静下来,该说的都说了。

    林经略就发表了最后的讲话:“将官们!今天的总结会开的很好!

    面对陌生的敌军,这样的总结会不但要开,而且还要多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