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故韩来人

    第七十一章 故韩来人 (第2/3页)

我觉得好像是陛下在变着法子讨好赵郢……

    当然,这话有点大逆不道,他没敢说。

    “阿翁的脾气我知道,他老人家喜欢的还是像大哥那样能为他分忧解难的,赵郢那臭小子虽然有些小聪明,但他一个小孩子能为陛下做什么?等到天气转冷,大雪纷飞的时候,阿翁就知道,还是我这个当儿子的,最能体谅他的难处……”

    亲自验看过石炭功用的胡亥,信心满满。

    赵高有些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最近十八公子声势日隆,府上门客云集,变得越来越刚愎自信,就连平日出入的仪仗,都隐隐有了当日长公子的气派。他的话,在这里也越来越没有效用了。

    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心中反而越发有些不安。

    自从昨日从城西溪水草堂回来之后,这份不安就越发明显了。

    淳于越那老东西竟然态度大变,开始向陛下靠拢,那作为淳于越那老东西弟子的扶苏,会不会发生态度上的转变?

    若是扶苏肯低头认错,返回咸阳,十八公子眼前的一切,瞬间就会变成镜花水月,不堪一击。

    但这种话,他不敢说。

    除了再次委婉地劝胡亥多往宫里跑几趟之外,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十八公子的崛起,靠的是扶苏自己作死,而十八公子能不能继续现在的局面,乃至于走上那个位置,靠的依然是长公子的继续作死。

    怎么才能让长公子再次主动地去触怒始皇帝呢?

    赵高忧心忡忡,却不敢找人商议。

    毕竟,目前能商量的人,只有左相李斯。但李斯跟他又有不同,他身居左相,位高权重,天下政令,泰半出自左相之手。

    除了始皇帝外,根本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

    甚至就连始皇帝,都对他礼敬三分,并不是像他这样,所有的一切,全靠始皇帝的信任恩宠,而且被始皇帝彻底的绑在了十八公子这条船上。

    一时间,赵高觉得自己真是太难了。

    ……

    下午。

    赵郢又去了兵营。

    去的时候,就见三千多名新兵,正笔挺地站着军姿,在那里大声的背诵《六韬》,嘴角忍不住浮现出一丝笑意。

    不愧是孟西白三氏的后人,这适应性真的很强。

    于是,他从下午开始,又亲自下场,指导众人,训练队列。

    等各队伍记住了动作要点之后,他则跑到一边,再次比划起了长戈,脑海中一遍又一遍的回顾着李姝那劈面而来的一戈。

    正在巡逻监督,暗中选拔斥候人才的熊和惊,不由目光一凝。

    那手法,似乎是——

    李信将军的破军!

    两个人目光不由相互对视了一眼,然后又非常默契地各自错开。

    赵郢并不知道这些,他越是琢磨,越是研究,越是着迷,骑着战马,一戈又一戈地劈出,动作越来越丝滑,越来越顺手,渐渐地有了几分大巧不工的味道。

    和所有的新兵,一起吃过晚饭,回到自己的府上,再次补了二十斤羊肉,外加五斤白面馒头之后。

    赵郢回到书房,仔细地画出了骑兵三件套。

    今日之所以败于李姝之手,除了技不如人之外,骑术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没有高桥马鞍,没有马镫,他在马背上就跟失去了双腿似的,连发力和动作都受到了影响。

    马蹄铁且不说,今天晚上务必要把马镫和高桥马鞍整出来。

    明天那小娘们再敢过来堵门,非给她个教训不可!

    “这个,似乎是个马鞍……”

    脸色黝黑的工匠师傅,翻来覆去地看着这个有点奇怪的鞍子,语气有些不敢肯定。

    “不错,就是个马鞍——你按照我这匹马的尺寸,仔细做好,待会我要亲自过来查看……”

    赵郢仔细地叮嘱了一句,这才回到书房,继续打磨那篇《铸军魂》。

    今日听淳于越的讲学,他又受到了点启发。

    作为以后军中的统一思想的教材,岂能没有些高大上的理论?

    这个时代,跟后世恰恰相反。

    人们不仅不反感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理论,反而对这些理论有些莫名的敬畏和崇拜。知识,尤其是高深的知识,不要说对读书人,哪怕是对军中的糙汉子,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一说是读书人,先敬你三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