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家庭帝位支楞起来

    第一百零七章 家庭帝位支楞起来 (第3/3页)

小的十辈子都花不完。

    回到保姆车上,秦天川却让卿云坐在自己身边,“小卿,大豆这事,你怎么看。”

    卿云没有急着说话,先看了看秦天川那张面无表情的脸。

    苦大仇深的老农脸,显得城府很深。

    但,毕竟他曾经摸了秦天川好几年的脾气,还是有点心得体会的。

    他知道,秦天川此刻显然心情不是太好。

    他想了想,笑着开了口,“爸,这一战,没必要赢。”

    “为什么?”秦天川的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

    没必要赢?

    而后受制于人?

    这孩子不会是被‘全球化’的噱头给洗脑了吧?

    卿云琢磨了一下,“我表述有误,我是说在大豆上面,我们没必要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

    此刻,不仅仅是秦天川,就连陈婉都奇怪了。

    不待秦天川说什么,她插嘴说着,“孩子,你要明白粮食问题是‘国之大者’。

    几千年来无论古今中外,粮食可以颠覆一个国家,甚至消亡一个民族。

    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

    秦缦缦闻言却嘟了嘟嘴,看来这个亲妈真的变后妈了。

    从小,她要是说错了话,她妈是从来不会在她爸准备教训她的时候说话的。

    卿云摇了摇头,“妈,我很清楚粮食的重要性。但是……大豆算粮食吗?”

    秦缦缦眨巴眨巴眼睛,表示她听不懂。

    陈婉愣住了,而后反问着,“大豆怎么不算粮食?”

    她觉得有些搞笑了。

    这两天她和秦天川进京开的便是粮食工作协调会,主要议题便是大豆。

    秦天川却一拍大腿,明白了过来。

    而后他却惊疑的问着,“你小子的意思是……保主粮?”

    卿云点了点头,还是对着陈婉解释着,“妈,大豆是油料作物,不是主粮。”

    秦天川见自家婆娘懵圈了,嘿嘿的在一边笑着。

    陈婉抬手给了他一下,脸上微红的问着卿云,“来,给妈讲讲。”

    虽然自家老公是做农业的,但她本就是城市里的大家闺秀,确实对农业不太懂。

    “妈,其实主要的区别在于统计口径……”

    卿云也不怯场,娓娓道来。

    在华国,粮油的概念和国际或者教科书上的口径并不一致。

    国家将谷物(小麦、稻米、玉米、谷子、高粱、其他谷物);豆类(大豆、杂豆);薯类(红薯、马铃薯)这三大类在统计时列为粮食作物。

    而油料作物是:油菜籽、花生、芝麻、胡麻籽、向日葵。

    和国际上统计口径的一大区别便是大豆,大豆在我国被归属到粮食类,国际上却归属到油料类。

    如果注意新闻,会听见我国的粮食自给自足目标是达到95%,油料自给自足目标是达到40%。

    而实际上国家的主要口粮小麦和稻谷均是供给平衡略有盈余的,自给率超过100%,极少量进口也是品种补充,在总消费统计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陈婉听明白了,但又更加迷惑了,

    “既然我们国家的主要口粮是略有盈余的,那为什么你们要说保主粮?

    小卿,不管是粮食作物还是油料作物,都是民生赖以生存的相关产品,为什么你要说大豆‘我们不必做到自给自足’呢?”

    卿云也没有不耐烦,他知道,陈婉以及旁边眼里冒着圈圈的秦缦缦是真不懂农业。

    “妈,我国适合种植大豆的地区,只有东三省和淮北地区。

    即使是在这些地区,大豆的亩产也只有180公斤左右,这还是用转基因改良品种的种子才能达到了的。

    而非转基因大豆的亩产一般就135公斤左右。”

    秦缦缦貌似懂了,“哥哥,你是说其他的作物产量更高?”

    卿云赞许的点了点头,“是的,从产粮率来看,大豆远不如主粮。

    比如玉米,亩产可以达到600公斤以上,基本上是大豆的3-4倍了。

    刚刚我说过,我们国家的主要口粮是供给平衡略有盈余。

    而大豆我们国家的进口量是?”

    秦天川笑着给他捧着哏,“2400万吨,往后走还会更高。”

    卿云拿出手机,点开计算器,“而如果将主要产粮区东三省的宝贵耕地用来种大豆。

    要想达到大豆自给自足的状态,主要口粮每年就会有7200万吨,甚至1亿吨的粮食缺口。

    除非国家拿出新的耕地来种植大豆解决。”

    其实这种问题也不是很难,二十年后,全国会逐渐兴起一股‘撤街还镇’的浪潮来,目标就是增加耕地面积。

    就连锦城地标环球中心旁边,绿道都升级成了‘观光农庄’,全国开展大备粮行动。

    陈婉彻底听懂了。

    但是,增加耕地?

    她和秦天川相视苦笑了一番。

    这次的粮食协调会开得非常的不顺利。

    主要争论便是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平衡。

    这里面的水太深了。

    耕地画红线,确立18亿亩耕地保有量不动摇是所有人的共识。

    但是如何划分,就变成了大问题。

    包路、沿河,同时规并整理星星点灯的散乱农田,抑制城市的无序扩张,这是中枢的意见。

    但,地方上反对的声音很强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