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大学生就该艰苦奋斗嘛!

    第二百五十八章 大学生就该艰苦奋斗嘛! (第1/3页)

    钱,或者说是学校经费,全华国没有一所公办大学不缺的。

    这玩意儿是完全没个头的。

    勒紧裤腰带,紧吧紧吧的还是能活得下去。

    所以,真要说起来,从经费而言,学校的态度其实比较佛系。

    有当然好,没有,也无所谓。

    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学校真正最想要的,是不限制任何使用途径的经费。

    倒不是想要从中拿些什么。

    而是高校的实际经营情况远远出乎普罗大众的意外——你支付的学费,远远低于学校培养你的成本。

    在华国,公办学校培养一个大学生,如果真按照教育产业化的收入支出线来看,其实在每个大学生身上,公办学校是亏钱的。

    以华亭为例,2001年“211”工程一类院校的年生均培养成本分别为24863元。

    也就是说,读一年大学,学校平均要为每个大学生投入培养经费24863元。

    这个平均,很平均,并不是什么统计意义上的把戏。

    生均之间相差极小,顶天了,就是学校多给贫困生一点食堂补贴而已。

    因为构成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大头,是学校的刚性支出——学校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教职工薪酬。

    当然,有人会抬杠,谁叫你修那么多楼,给老师那么多工资的?

    好吧,你赢了。

    如果学校不修那么多楼,恐怕抬杠的人现在连打螺丝都打不上。

    至于老师的工资高不高……

    世纪初3.8元一节课的课时补贴,凑两毛也就刚好买两瓶矿泉水润润嗓子。

    卿云重生前的2023年,这个课时补贴也才20元一节课,中午出去吃饭,都特么的得自己搭一点。

    而培养经费的两个主要来源———国家拨款和学费收入,前者为生均6300-7100元(文、理、医科大学生的费用各自不同),后者为生均4560-5760元(华亭价格,其他地方要稍微低一些,比如西蜀,此时是3800-4500元),合共10860-12860元。

    这个数字,比学校投入的年生均培养成本金额少了12003-14003元。

    也就是说,公立大学培养一个学生,每年要赔本1.2万元,本科四年至少赔本4.8万元。

    当然,最后这个缺口,是国家来补。

    实在没办法了,依然是财政来兜底,总不至于让大学破产对吧。

    所以,学校紧吧紧吧的,日子能过下去,无非是现金的时间差异,多挪西凑的,问题不大。

    哪个月紧张了,给不出工资了,校长去部里、省里苦苦穷完事。

    但这一切,发生在扩招时代,则……

    非常魔幻了。

    许多高校为了满足并校和扩招的需求,不仅背上了巨额的债务负担,同时也挤占了学校的日常运行经费和科研经费。

    毕竟,银行的贷款,利息可是按月支付的,虽然利率低,但也是实打实的现金现过现支出。

    与此同时,高校教学科研实验材料、配件、设备维修、维护等费用不断增加,学校日常运行费用持续攀升,生均教育经费拨款增长却相对滞后,学校维持正常运转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国家也不富裕,要用钱的地方多的去了。

    所以,在华亭,实际时点上的生均现金缺口已达3141.45元。

    这对学校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亏损,是现金净额的亏损。

    就像企业一般,学校对一些事情,也可以挂往来账,比如基建,延迟结算,尾款拖个几年是常事。

    工程人最不愿意的,就是接学校的活。

    真逼急了,他们可以去地方机关门口拉横幅。

    打击报复肯定有,但死不了。

    可要是学校门口……

    上一次这么干的,现在坟头草长得坟头都不见了。

    甚至,在绝大部分正厅级高校里,武装部是有枪的。

    在学生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这部分高校的武装部持证人员,是有无需请示汇报的紧急开枪权的。

    死了活该。

    但是买实验材料、设备维修维护等等,这是得掏现金现过现的。

    特别是世纪初,大量设备、材料是需要进口的。

    设备紧俏的年代,打白条,国内好使,国外可不惯这事。

    这就是为啥炎黄集团提出来的联合培养企业掏钱,让常务副校长吴有福眼神都变了的原因。

    这种模式进来的钱,用财务报表来解释,是经营性收入,可以支付一切成本支出,而不是受限极多的营业外收入。

    理论上,它不存在任何支付的限制。

    哪怕炎黄集团给出来的钱很少,甚至只对他们所需求的专业进行补贴,都是学校所愿意的。

    聚沙成塔,蚊子腿再小它也是肉。

    而且……

    这个金额是可以谈的,按照炎黄集团提出来的方案,学校完全可以将这部分专业的专业课成本给转嫁出去。

    且,实训,是对学校的就业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毕竟,老师爱看大学生们那些清澈的眼神,企业可不愿意。

    他们需要的是,来之能战的牲口。

    学校没有拒绝的理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