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当挂逼真正开挂之时

    第一百七十八章 当挂逼真正开挂之时 (第2/3页)

体也就是靠着这个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60年代的华国,生产厂家数量最多的时候高达20多家。

    但是,这是服务于军工级产品的产线。

    也因为种种原因,技术无法迭代,导致工艺始终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生产技术难度大、规模小、良品低、污染大、耗能大……

    简单的一句话,就算面对几十万美刀的进口价格,都毫无成本优势。

    于是在进入改开之后,除了军工体系外,国内硅厂有一个算一个,相继停产和转产。

    到了世纪初,此项原材料,民用市场的国产率为0。

    而卿云前世那个在国际上大杀四方,直接把50万美刀一吨的多晶硅干到6万华国币的硅产业,又是什么时候才兴起的呢?

    太阳能级的多晶硅,便是此刻开始兴起,到2005年由施正荣、杨怀进等人给引爆,而电子工业级多晶硅,则要等到2010年之后,国内才因为技术突破才实现量产,2015年才实现规格达标。

    从太阳能级到电子级,中间相隔了十二年。

    为什么?

    三个原因。

    第一,太阳能级,太赚钱。

    太阳能级和电子工业级,表面区别只在于纯度,可由于制备路线实现上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

    于是对设备的要求,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但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工艺,而在于市场。

    97年起,阿美莉卡的太阳能屋顶计划点燃了世界的光伏市场,这个市场又因为环保等理念的提倡,成指数级的持续增长,产品严重的供不应求。

    生产简单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已经能够赚得盆满钵满,没有政策导向的情况下,民营资本自然缺乏向电子工业级转变的动力。

    第二,太阳能级,太简单。

    单晶硅的拉制,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不低,甚至可以说非常高。

    而国内的人才储备……在改开后那波关停潮里,可以说是流失殆尽。

    市场上当时根本就没多少专业人才。

    当初在峨眉半导体、洛阳中硅、华山半导体这种停产转产后保留下来的老三厂里,工作仅一年的普通操作工到了之江一带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厂里,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技术总监,而稍微有过几年经验的技术员,那更是各家老板所依仗的大宝贝。

    人才的技术高壁垒使得其培养是无法拔苗助长的,这就导致单晶硅在当时就不是市场玩家能玩得起的。

    更何况,单晶硅其工艺非常复杂,生长过程中的速度和维度必须稳定,因此单晶炉要有精密、稳定的上、下部分运行、转控制系统及温度自动调节系统……

    其设备、能耗、人工、原料、辅料……加起来和只做到太阳能级多晶硅为止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存在,这就导致了单晶硅在本世纪前十年的华国,压根儿就没人愿意去做。

    单晶硅既然没人愿意去做,那作为它的前置产品电子级多晶硅,自然也就没人做了。

    而雪上加霜的是,当年施正荣在光伏上的暴富神话,给整个产业甚至整个华国的工业升级都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激励,但也阻碍了电子级多晶硅的发展。

    以前的工业制造都是人工流水线安装制造及机床加工制造,真正的具有工业化制程概念由民企进入光伏产业开始的。

    光伏让民企知道了净化车间、工艺冷却水、温区控制、材料加工、晶体排列等等专业人士才会使用考虑的术语,这个行业让我们从单纯的机械加工行业到半导体行业有了过渡板,也有了产业升级的新突破点,整个社会的企业家无不在深入学习这样的理念。

    随着国外欧罗巴市场政策补助波动及货币利率差,产业具有投资盈利回报周期短、回报高的特点,当时几个人合资,三个月甚至一个月就能收回成本,同时由于技术不透明及环保要求宽松等条件,于是光伏产业园暴增。

    整个产业链上,涌入了太多的玩家。

    当然,随之而来的,便是供大于求,多晶硅价格暴跌,价格从50万美元一吨到6万人民币一吨,这种惨烈的价格战让市场上没有一个赢家。

    这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