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这小子,真特么的难缠!

    第一章 这小子,真特么的难缠! (第1/3页)

    9月26日

    作为炎黄集团双总部之一的华亭公司,此刻的会议室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张气氛。

    卿云带着秦缦缦、副总经理周彬、董事长助理陈悦和几个部门负责人,与实达电脑的董事长胡钢和副董事长景源,分宾主而坐。

    中间的长条形会议桌仿佛成了楚河汉界,划开了两个商业帝国的边界。

    双方进行了简单的寒暄和自我介绍后,却似乎都不急于进入谈判的主题。

    胡钢在和秦缦缦寒暄着,摆着长辈的架子,问着秦天川的近况。

    而卿云一边听着郭敬和景源的神侃与商业互吹,一边靠在椅背上,十指交叉放在腿上,目光透过会议室的大窗户,投向外面繁忙的街景,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随后,趁着谈话间隙,他转回头,带着一丝温和的微笑,对着那边的胡钢说,“胡董,我记得您是八闽人吧?我对八闽的风土人情一直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里的茶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胡钢微微一愣,显然没有预料到卿云会提起这个话题,但他很快调整了情绪,笑着回应道,

    “是的,小卿总。八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武夷山的岩茶,那可是享誉世界的。”

    卿云点了点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听说过大红袍,那是武夷岩茶中的佼佼者,可惜一直未能亲自品尝。胡董,您要是有心,不妨给我讲讲这大红袍的故事。”

    胡钢听到卿云对茶文化的兴趣,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

    他确定了,面前这个小卿总,对他应该是很有一番研究的。

    自己好茶,这个信息,显然卿云是掌握的。

    他在心里微微一笑。

    看来,自己还是很受这小子的重视嘛。

    胡钢清了清嗓子,开始娓娓道来:“大红袍,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个传说。相传在明末清初,有个书生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了,是天心庙的和尚用寺庙里的茶叶给救了过来。

    后来这个书生高中状元,为了报恩,他将身上的红袍披在了茶树上,‘大红袍’因此得名。”

    卿云听得津津有味的,他接着问道,“那这大红袍的制作工艺一定非常讲究,才能配得上这样的传说。”

    胡钢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自豪,“确实如此,卿总。大红袍的制作工艺包括采摘、萎凋、摇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操作,才能制作出香气独特、味道醇厚的茶叶。”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卿总,您刚才提到的大红袍,其实我们八闽不仅仅有大红袍,还有三大工夫茶,分别是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这些都是我们八闽的骄傲。”

    见卿云很感兴趣,胡钢也乐得扯着这种闲篇。

    谈判桌上,谁先沉不住气开口说正事,谁就会先输了势。

    他优哉游哉的说着,“首先说到政和工夫,它产自NP市政和县,以其外形匀称、色泽乌润、香高味醇而著称。政和工夫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次的发酵和烘焙,才能达到其独特的风味。”

    卿云点了点头,示意胡钢继续。

    “接着是坦洋工夫,它源自福安市坦洋村,有着‘茶乡明珠’的美誉。坦洋工夫的特点是条索紧细,色泽黑亮,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醇回甘。”

    云帝似乎被胡钢的介绍所吸引,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些传统工艺的尊重。

    “最后是白琳工夫,它产于ND市的福鼎市白琳镇,以香气高长、滋味清鲜而闻名。白琳工夫的制作工艺同样精细,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茶师的精心操作。”

    卿云似乎被胡钢的话勾起了更深的思考,他慢慢说道,“这做茶和做企业,其实有几分相似。都需要精心策划,细心打磨,才能成就非凡。胡董,您认为呢?”

    胡钢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他明白卿云话中有话,便也意味深长地回答,“卿总说得是,无论是做茶还是做企业,都需匠心独运,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实达电脑这些年的发展,也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

    卿云似乎对胡钢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