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制度

    第49章 制度 (第2/3页)



    西汉时期,一般年景一斗米约十钱。按此折算,三公月俸约七十万钱,县令月俸七万二千钱到十四万钱不等。

    而在明清,一品大员年俸不过一百二十四两银合十八万六千钱而已!

    由此可见,西汉的官俸十分丰厚,所谓********,汉代的吏治比后代要好,不是没有原因的。

    再来说说汉朝的爵位制度。

    汉朝沿用秦朝的二十等爵位,与秦朝不同的是秦朝的爵位是赏给有功之人,而汉朝得到爵位不一定要什么功劳。打个比方说,就算你天天在家里蜗居,某天突然外面一阵敲锣打鼓:天干雾照,天子赐民一爵。那你得赶紧出去,否则要吃亏的。

    民爵这东西老百姓并不稀罕,但得到爵位的时候大家仍然会很高兴,因为赐爵的同时往往能分到些猪肉,布匹之类的生活物资。

    汉朝的爵位分为吏爵,民爵。这种爵位叫作赐爵。在家里睡大觉都能得来的爵位是民爵,听者有份,除了好听点实惠不多。

    诸侯王,彻侯不属于赐爵,属于封爵,封爵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有封地,能置官署,爵位世袭,衣食租税。王爵起初封给异姓诸侯,后来只能由王室子弟获得。

    同时,皇帝们为了不亏待自己的女儿,给她们封地,叫作汤沐邑,除了地方小外,其他一切权利参照诸侯国。

    民爵从一级到八级有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获得民爵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大事发生,比如皇家人的婚嫁,太子登基,灾荒,祥瑞等等,当然最终取决于皇帝施舍的冲动。

    吏爵包括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获得吏爵主要凭借军功政绩,所以普通老百姓是无法获得吏爵的。

    民爵吏爵都是爵位,但待遇却天差地别。四级民爵可以免除部分劳役,五级以上没事可以咋呼几下,好处不多。吏爵好处就大的多了,有减罪,赎罪,免役,甚至有时能抵扣个税等等。

    正常情况下,民爵不能升为吏爵,高过第八级时须转让亲属。有人混了一辈子,运气好混到第八级,若刚好再赶上皇帝赐爵,原本加一级变成第九级,升为吏爵。但可惜的是,天下没这么好的馅饼,统治阶级早就想好了对策,他们规定,对不起,衣食父母,多出来一级要么转让给亲属,要么就当没这回事。八级封顶,多退不补。

    同时,官府禁止任何私人转卖爵位的业务,所以老百姓也不能通过卖爵来获利。

    获得爵位还有另一种途径,买爵。只要有钱,又有给家里增些门面的欲望,那就可以花钱去买,不过到后来,爵位泛滥到没人愿意买。

    现在要说起卖爵,很容易联想到卖官鬻爵这个贬义词。实际上,连在一起是贬义的,单独来看鬻爵无所谓好坏。它就像国家发行的国库券,国家为了集资搞建设卖荣誉。只要不卖官,对国家是没有坏处的。现在的人买国库券是为了获利息,而只买爵不买官的古人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其中的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汉文帝首开卖爵先河,实行入粟拜爵。而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特设武功爵十一级,明码标价,一手交钱,一手造册。

    当然,在和平盛世,卖爵这项业务的开放并不是永久的,它取决于皇帝的腰包鼓不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