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建元征召令

    第106章 建元征召令 (第2/3页)

今,刘彻认为自己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身强体壮,一口气活到七八十岁,应该没有问题。仅用前中后那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种纪年办法无法反映国家大事和他的心情,实在不像话。

    刘彻在公元前113年,也就是他即位后的第二十九年创建了年号,并且将年号追溯到他登基开始,也就是说他在前141年登基,登基第一年不能改元,所以第二年(前140年)为建元元年。

    他的这一创举被一直延续下来,年号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复杂的意义,它代表了一个合法的政权,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在历史中,臣服的政权都会被要求“奉正朔”,这个正朔就是指年号。

    刘彻在年号上的创举证明了他性格的一大特点,求变。

    他的一生都在求变,在攻击他的人眼里,求变可以理解为折腾,折腾来折腾去最后把家底给折腾光了。当然,在赞扬他的人眼里,求变可以理解为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结果是创造出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

    建元元年(前140年),刘彻登基的第二年,十七岁的刘彻就迫不及待的下了一道诏令。

    这道诏令是跟人才有关的。

    他下令,各级官员,列侯,宗室必须向朝廷举荐正直贤良,敢于直谏的人。

    一道诏令,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极大热情,整个国家突然紧急动员起来了,为了迎合新皇上的政令,各地稍有名气和文才的人源源不断地被送到长安城。

    那段时间,在长安城的各大要道上,出现了一个以往难有的景象,客流量猛增。来来往往的人有说有笑,时而高歌,时而低吟,无论乘快马的,还是坐牛车的,身上都别着一堆书简。

    这个现象类似于以后的进京赶考,只不过那时候叫应征。

    征召制度有别于科举制度,前者没有常制,举行与否全在于天子想不想招聘新员工。而科举制度则是定制,隔年举行,以旧换新。

    因此,同样是为了搜罗人才,但汉代的群众算是开眼界了。

    长安城几天之内聚集了众多的文人雅士,除了刺激了长安消费,而且还让不少文盲们看到了斯文的力量。

    满大街的之乎者也虽然令人讨厌,但是大街小巷中开门做生意的老板们,甭管是开铺子的,摆摊的,卖包子的,卖菜的,挣完钱之后,还能受到文人士子们的礼敬,怎么说也是一件快事!

    不过,这么多文人士子,却让主管征召的大臣们犯了愁。

    这么多文人士子,新天子即便每人看一眼,说一句话,也得个把月不吃不喝不睡觉。

    这可不行。

    大臣们出于对皇帝身心健康的考虑,还是决定先筛选一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