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丹心

    第201章 丹心 (第2/3页)

  几位大臣果然提出该立广陵王刘胥,他是昭帝的哥哥,是武帝的骨肉,由他继位,天经地义,可以免去不少非议。

    不错,广陵王刘胥有这个资格,霍光也不是没有考虑广陵王,但是霍光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公,二是私。

    当年,武帝没有选择广陵王刘胥,就是因为他没有天子之风,喜欢干不合法度的事,同时,不够聪明也是武帝放弃他的原因。

    另外,刘胥也近中年,如果由他乘继大统,他那十五岁的皇后上官外孙女成什么了,难道要她去侍奉刘胥?不,绝无可能。

    霍光于公于私都不会允许刘胥来做这个皇帝,所以便以武帝不喜欢他来否决了几位同僚的建议。

    不立刘胥,还有更好的人选么?刘氏子孙虽多,若不是武帝的血脉,都不可能有资格继承帝位。

    霍光一时也提不出合适的人选,只能以此事事关重大,容后再议。

    帝位悬在那里,霍光的心里也是忐忑不安。

    霍光知道,此事也不能久拖不决,久则生变,更会让人认为他霍光有图谋不轨之心,可惜的是却没人能看透的心思,整天广陵王长广陵王短的为刘胥鼓臊。

    霍光这一回却料错了,一位郎官摸到了他的心思,郎官上了一篇奏折,让霍光有了坚决否定刘胥的理由。

    “昔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无非在付托得人,不必拘定长幼。广陵王所为不道,故孝武帝不使承统,今怎可入承宗庙呢?”

    霍光要的就是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他把奏疏出示给丞相杨敞等大臣传阅,大臣们看了奏疏,彻底闭了嘴。大司马都抬出了武帝,武帝的意思,任谁也不敢明着违拗。

    霍光见众人不再推荐刘胥,顺势提出了一个人选,昌邑王刘贺。

    刘贺是刘彻的孙子,他的父亲刘髆先于武帝病逝,他五岁承袭父爵,如今已是十九岁。年龄符合霍光的要求,再则,他是昭帝的侄儿,如果将刘贺过继给昭帝,又符合父死子继的礼法。

    群臣交头接耳,一阵议论后,他们纷纷点头,表示由刘贺继承,没有问题。

    那位上奏的郎官也得以出任九江太守。

    帝位的归属总算确定了,接下来的工作一头治丧,一头派人接新君入都。

    一个重大的问题就这样安静的解决了,甚至连一丝风浪都没有掀起。

    可见,有霍光在,大汉的天塌不下来。

    然而,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在所有人眼里,只有龙椅有了归属,应该就没有问题了,日子以前怎么过今后还是怎么过。

    直到霍光真的见到刘贺把刘贺扶上帝位,他才发现让刘贺继位,问题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