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宣帝治吏

    第211章 宣帝治吏 (第1/3页)

    [第1卷]第211节:宣帝治吏

    ------------

    清除了霍氏的势力后,刘询获得了应有的权力。

    乱党被清除,本应是举国皆庆的事情,但细心的刘询发现,朝廷的另一位台柱子卫将军张安世气色却不怎么好,看起来心事重重。

    经过一番虚头八脑的试探,刘询总算搞清楚了张安世气色不佳的原因,这老头是担心霍氏之乱牵连己身啊。

    张安世的担忧不是没有来由的,他与霍光共事二十年,两家人盘根错节,如他有一孙女也是霍家亲属。

    刘询敏锐地意识到张安世的情绪具有代表性,只是有些写在脸上,有的藏在心里。

    他必须刻不容缓地消除这些惴惴不安的情绪,否则,没人能好好给他干活。

    所以,他下了一道诏令给张安世的孙女,特赦她不受牵连。

    诏书下得恰到好处,张安世的顾虑彻底打消,气色大好,干活的主动性大增。刘询还没完,他又下诏封赏张安世的子孙。

    刘询果然达到了目的,他释放不予追究的信号很快安定了朝廷内外的顾虑。

    现在他可以大刀阔斧的进行一些吏治上的改革了。

    刘询长在民间,他十分清楚吏治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有道是没有治不了的民,却有治不了的官。官风不正,民自然多刁。官方若正,四海清平。

    然而,什么样的官员是合乎标准呢?

    事实证明,刘询十八年在民间的饭没白吃,他对此早有自己的见解。

    他的官一定不能贪。

    有“决策定疑”之功的田延年就是很好的例证,即便他是霍光的亲信,即便霍光在世,只要他敢贪,刘询也就敢问罪。

    刘询深知□□的腐蚀能量巨大,不但会导致民怨沸腾,上下失和,还会制造冤狱,陷害无辜。

    他对冤狱深恶痛绝,与他儿时惨痛的经历有关。所以他给廷尉府增设了四名廷尉平的官员,专门做复核的工作,又设治御史审核廷尉的量刑是否妥当。即便如此,刘询还是不放心,他甚至亲自参与某些案件的审理,最大程度杜绝冤狱的发生。

    他的廷尉于定国就受到朝野的称颂:“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定国为廷尉,百姓自以为不冤。”

    刘询经常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为的是时时刻刻提醒官员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