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侠与义(求追读收藏)

    50. 侠与义(求追读收藏) (第3/3页)

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游侠们遭到了统治阶层的严厉打击。又由于受到利益阶层的豢养与追捧,这个群体就像野草,始终除之不绝。

    说到底,根子还是在游侠不是孤立的社会群体,他们与政治利益集团结成了割不断的联盟关系。

    武侠中,浪迹天涯的背剑侠客成为正义的化身,追求正义、和平和人道则成为侠之“剑“的宗旨。他们四处游山玩水,毫无目标的行走江湖,除了一把剑几乎身无长物,但却从来不为钱担心,吃喝用度都是不差钱的。

    苦苦为生计奔波的还算什么侠客?他们大多都是心情不好劫富,心情好了济贫。甚至于济贫也不过是看着顺眼就扔钱。全然不管穷人突然被钱砸到头还在懵圈,就传得沸沸扬扬,所有人都知道他突然有钱,会什么样的后果。

    其实穷文富武,若家底都没有,那练什么武?饭都吃不饱怎么练剑?骑马仗剑走天涯的故事听起来很美,但是不说马匹多少钱,就算是一把剑都价值不菲。

    金银铜铁等金属在秦汉时期都是难得的物质,胆子大点的都拿来私铸钱币了,谁会精工细琢去铸剑?千金求剑是毫不夸张的说法。

    在中国文化中,刀剑往往被赋予正义和正气的道德色彩。早在先秦时代,季札挂剑就成为君子诚信的楷模。在侠士剑客眼中,刀剑是佩带者的人格和精神的体现,标志着一种伸张正义、见义勇为的社会责任,更是身份的象征。

    韩信落魄到接受漂母的一饭之恩,被人嘲笑,受胯下之辱,仍腰挎剑、手持书。只因坚信自己不会居于人下。剑是他不苟同于凡夫俗子,最后的执著和信仰。

    大部分人是当不起游侠的,没剑没财力。就像是现代人想出去旅游一个样,要先看看钱包鼓不鼓,再决定世界大不大、能走到哪。或者当花时间出去历练,代价就是一边打工一边游玩喽。

    侠义、侠义,侠等同于义吗?

    中国人最讲求义的时代在春秋时期,那时候义与利的距离比较远,没有人认为它是一回事。所以,那时候的人,对义的注解令人震撼,令人肃然起敬。

    比如程婴救赵氏孤儿,比如介子推割肉救主,比如豫让舍身报主。就连男女约会,都出了个宁可淹死也要守约的尾生。他们已经达到了“重义轻生”的地步,把“义”演绎到纯而又纯的地步。

    侠之义,应该是包含性善,责任,公正,德行等。和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似乎又不同。

    孔子认为:所谓义,就是“适宜”。每个人的行为,符合周礼和道德,就是“义”。君子以“义”为上;一个人,不仅要当仁不让,而且还要见义勇为,看到适宜礼制的事情,不敢去做就不是真正的勇敢。儒家的这种观点,对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见义勇为和助人为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孟子进一步对“义”进行了阐述。在孟子看来,“义”和仁、礼、智一样,都是人的本性。羞恶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羞恶之心,不能称其为人。他认为“义”就是,人的“羞恶之心”,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应该对于自己丑恶的言行感到羞愧,对于他人的丑恶言行感到憎恶。

    王娡不知道,她藏匿刘驹之女算不算义。但她想起刘驹在她怀里喊痛,仍求死于她手时的笑;婉儿持虎兕剑,惨烈自尽的决绝;叶姑姑为全义仆之名,连杀仆从几人后伏剑自绝的一地血腥,就忍不住泪如泉涌。

    出于对刘驹和婉儿的负疚?还是对残忍的皇权争斗无奈?无论如何,一个新生的婴儿,未涉人世,却带着血缘的原罪被诛杀,是她不能放任不管的。

    对于侠和义,王娡直觉上是,以国为重,才能是真侠义。为一人之利益或需求所驱动,不能称之为侠义。

    “袁盎应该不甘于寂寞的。帝王会让这个真名士、假谏臣闲置吗?”王娡说道,“郅校尉多跟进,看这个袁盎什么时候回京。很可能,剧孟的投资很快见效。”

    君君臣臣,这是个双向奔赴的需求。君需要任人唯贤的贤名,臣需要忠君报效的平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