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身后哀荣(求追读收藏)

    53. 身后哀荣(求追读收藏) (第1/3页)

    当太医请了喜脉,王娡知道,她所期待的,来了!

    这年的夏天格外漫长,已近十月,仍需穿着单衣。很多人苦夏,饮食消减,面容清瘦。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盛夏明晃晃的日头,果真像这首诗描述的那般,如火舌般舔舐着大地。

    我国传统医学将这段酷热时节叫做长夏。正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的是脾胃。

    中医理论认为,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而长夏属土,对应到人体的五脏则为脾。

    土生万物,这意味着我们的脾脏就像生命的沃土,起到吸纳营养、运化能量和水液的作用,以滋养我们的五脏六腑和组织器官。

    脾脏的吸纳功能正常,就能为我们的身体所需摄取营养;脾脏的运化能量功能正常,就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物质基础;脾脏运化水液的功能正常,就能防止水液停滞,保证皮肤润泽,身体轻盈。

    脾脏的特点是“喜燥而恶湿”,而长夏天气特别湿热,因此暑湿滞留对脾脏的伤害大,人们常常感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身体沉重、容易水肿。这就是因为脾脏受到了暑湿的侵扰,功能受损。

    所以,长夏养生应以健脾为主。最为顺应天时的做法,就是清利暑湿,滋阴润燥,同时用消食的方法来减轻脾胃的负担,安然度过长夏。

    而文帝在酷暑中,不仅是饮食消减,精神也逐渐萎靡。大概是痔疮尤其痛苦,以致他日夜睡不安稳,竟慢慢卧床难起了。

    在八月的酎金献祭时,帝王强撑龙体,接见各诸侯及列侯,以酎金成色和份量不足为由,削减了楚国、赵国和胶西国的部分封地。

    酎金份量和成色不足,王削县,侯除国。这是早就立了规的。这些诸侯王虽然恼怒,也无话可说。

    酎金削藩,慢慢开始启动……钝刀子割肉,温水煮青蛙,总比“七国之乱”那样的大动荡好吧!

    然而到十月岁首,当该祭祀,祭天时、庆丰收时,文帝已病体难支。不仅是饮食难进,更是出现完谷不化的症状,就是泄泻物竟有未消化的食物。

    人是铁,饭是钢。诸侯各王回京朝请,看文帝此情态,都隐隐预感情况不好。

    文帝住在未央宫清凉殿,一帮太医左瞻右顾,围而不决,不知如何用药。

    窦皇后和慎夫人驱走别的妃子,守在清凉殿,哭得眼肿脸瘀。几位朝廷重臣,也候在未央宫不敢远离。

    “启儿哥哥,这是我所做豆腐羹,你送去给父皇尝尝,看能不能吃进去。”王娡用食盒装好,给刘启看。

    “娡儿,父皇已吃不下食物……”刘启叹息,“连太医煮的汤药都难以下咽。”

    “父皇曾说娡儿发明的豆腐,是人间至美之味。那汤药苦口,父皇腹中空寡,更伤脾胃。”王娡用羹匙搅动豆腐羹,“这里面我加了山药,粘腻护胃,又滋补阴亏。豆腐羹清淡无油,营养好易消化吸收。总要试试吧!看父皇吃不吃。启儿哥哥先尝尝口味如何?”

    刘启听王娡说了这么多,端起碗尝尝,入口滑腻回甘,又略带咸味,虽清淡不寡淡,倒是爽滑可口。忙让宫人提着食盒就奔清凉殿而去。

    因有身孕,王娡不便出入,只听候太子传递消息。

    不久就有宦官急奔而来。

    “王良娣,皇上已将豆腐羹吃完,传你再进献一碗!”

    “这,没有了。”王娡忙告诉宦官,“皇上多日未进食,不能一下子吃多了。请禀告皇上,否则肠胃受不了。待两个时辰后,我做好再命人送去。”

    宦官赶忙回去复命。王娡就到厨房,指挥厨娘开始动手做豆腐羹。

    细细致致做好,也过去了一个多时辰。装了食盒,王娡正要命人送去清凉殿,却有宦官赶来。

    “王良娣!皇上传诏,命你速到清凉殿面圣!”

    王娡吓了一跳!一般很多场合都避讳孕妇出入。文帝传诏,到底为何?

    急忙命雪儿捧着食盒,随宦官赶往清凉殿。

    殿内已哭倒一片,文帝晕厥,不省人事。几名太医手忙脚乱,在给皇上用针灸。

    王娡不解地问太子:“父皇不是吃了豆腐羹好好的,命再进献吗?妾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