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吊民伐罪

    95. 吊民伐罪 (第1/3页)

    “失火?!可有伤及民众?!”刘小猪急得跳起来问道。

    “河中郡太守奏报在此!”张骞将装急报的竹筒捧上。

    刘小猪急急拆去封泥,取出书简。

    “母后,河中郡失火伤亡十七人,烧毁房屋千幢,牲畜粮食尚待统计……怎会有如此灾祸!”刘小猪一脸沉重。

    “彻儿莫急!派钦差去察看灾情,安抚民众,赈济灾民,以昭皇恩。”王娡忙安抚儿子。

    “方才安排这帮老臣筹备“改正朔,易服色,尊儒术”,都要忙于此事……孩儿命汲黯为钦差,代朕视察灾情吧!”

    “汲黯不是被彻儿丢去阳陵,为你父皇守陵了么?也罢。他成日忧国忧民,自比袁盎,面冷尖刻,大骂儒士“腐儒”!众臣之中,竟无一人可躲得了他口诛……”

    王娡思索着,“汲黯崇黄老,憎儒学。他又好直谏廷诤,若留在朝中,定诋毁君王尊儒之举。令他持符节视情而动,可调官仓钱粮,及时赈灾救民!水火无情,不知灾民如何凄苦……”说着,她深深叹口气。

    刘小猪点头:“孩儿这就召他回来,速速出京!所幸正值盛夏,尚有时日筑房以备寒冬。”

    *

    儒学能够登堂入室,并非偶然。汉高祖刘邦在楚汉相争时期,就招安了儒学。叔孙通、陆贾等都是儒生。

    起初,具任侠之气的高祖刘邦讨厌儒学的叽叽歪歪、满口仁义道德,甚至把儒生的帽子扔在地上,往里面撒尿。他身边的谋士陆贾就问他:“皇上能在马上打天下,还能在马上治天下吗?只有文武并用,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大汉已定,最让高祖头疼的是,那帮屠狗、吹丧出身的功臣们,拿皇帝不当回事,仍和他勾肩搭背、酒肉兄弟。在皇宫大殿喝高了嗷嗷大叫,拿剑哐哐砍柱子!出门就撩裤子乱呲乱尿!

    刘邦问该怎么办?叔孙通回答:规范。设计朝仪,用儒家那套繁琐礼仪,来规范朝臣言行。

    叔孙通是秦朝儒学博士,一生辗转跟随了秦二世、项梁、楚怀王,最终在汉王刘邦攻取彭城之后转投汉军,并跟随终生。

    汉王刘邦让叔孙通给他举荐能人。叔孙通自知儒生干不了杀敌立功、攻城掠地的活,就吹捧樊哙、周勃、灌婴等骁勇。待天下平定,他知道,他的儒学、儒生该登场了。

    叔孙通不断易主,从儒家教条上看,是不知廉耻。所以他回鲁地召集儒生,为高祖制作礼仪规范,有儒生挖苦他。

    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浅陋迂腐的儒生啊,不懂得时势的发展变化!”

    叔孙通找来三十多位儒生,大显身手。他设立了几十位礼仪干事,种种名目,各司其职。对百官又是引导,又是训诫,让整个典礼繁琐而有序。官员们按爵位高低,向刘邦依次叩拜、祝酒。哪个官儿违背了这套规矩,就会被拉出去受罚。

    经过一整套繁琐的礼仪下来,朝臣哪个不是诚惶诚恐,整肃安静。目睹如此场景,高祖刘邦不禁感叹道:“老子今天方才体会到当皇帝的乐趣啊!”

    孝文皇帝执政,有少年天才贾谊频频上书,《过秦论》更是被奉为经典。贾生才调无伦,却受功勋集团排挤,一生郁郁不得志。

    而素有智囊之称的晁错,是受文帝指派,拜大儒伏生为师,得儒家精髓,成为孝景皇帝刘启的师傅。只不过窦太后好黄老,刘启为哄母后高兴,也只得推崇黄老。

    汉初民生凋敝的国情,使得道家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被汉初的君王所采用。

    道家讲究“无为而无不为”,追求“治大国如烹小鲜”。即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饪小鱼虾一样,只能采取文火慢熬,不能猛火烹炒。“一动不如一静”。即使要动,也是“待时而动”,这属于一种“积极无为”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更大限度放纵了豪强大族的骄横,使得贫者益贫、富者更富,流民增加,社会动荡……

    姚翁说过,汉家自刘小猪始,奉行的治国理念是“外儒内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