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自杀?还是成仙?

    97. 自杀?还是成仙? (第1/3页)

    “花甲之年?”闻听公孙弘已是老翁,王娡有些失望。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汉朝人的寿命,五十岁都算老人了。六十岁这样一个老者,命脆得路走不好咔吧就倒了,能为官出仕吗?

    “公孙弘原是淄川国小吏,父亡丁忧,加之犯错,未再入仕。生计无着,养猪奉养继母。人品出众,孝感天下。四十岁才学《春秋》,拜胡毋生为师,精研公羊经学。”窦婴回应王娡。

    王娡听着点头。

    文景二朝,读书人的仕途大致有三条:一条是郎官。家有财产,自备车马服装生活费,到京师做郎官,等候皇帝的提拔擢升;一条是在本地做小吏,不计财产,无什前途,混口饭吃;一条是有高才大名的贤人达仕,被官府征召。

    郎官赀选了一些家世好的人才,但也阻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路。一些贫寒士子就做地方小吏,聊补生计。

    公孙弘能放下读书人的矜持,养猪持家,年四十又拜名师研读儒学,终于因《征贤良诏》得以出名。

    从混饭吃的小吏,到养猪为生,再到贤良达仕被征召,这是一个老屌丝的奋斗史!

    一个经历底层磨砺的人,有了生活的阅历和积淀,重拾书本,自然和富家子弟的认知不同。

    听说董仲舒出身士族大家,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花园三年建成,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妙无比。父母叫董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留下“三年不窥园”的佳话。

    穷富不同路,而公孙弘要养家养自己。年过四十,土埋脖子的年岁,才开始学儒穷经。他的政见策论,少了富家子弟的浮华和激情,多了沐雨栉风的朴素和务实。

    “真是朝闻道,夕可死啊!”王娡油然而生敬佩之心,“先留他到太学做博士吧!老成必持重,视情况再作安排。”

    *

    “……视亲戚贵属在诸侯远正最甚者,忍而诛之;视近臣在国中处旁仄及贵而不正者,忍而诛之……”

    董仲舒的策论讖纬之说,炸得朝堂上下诚惶诚恐。

    河中郡失火!高祖陵失火!皆为神讖——外有不法的诸侯王,内有不安分的臣子,必须将其诛杀!

    回京酎金献祭的诸侯们,脖颈发凉,连忙检讨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有没有做过不法的事情,招致天怒?

    诸位朝臣们,揽镜自照、扪心自问,有没有失德失范?有没有心存不轨?

    君王可哄骗,他人可欺瞒,但上天不可瞒!

    人人惶恐之下,收敛行止,小心翼翼观察别人。这天杀的刀,会砍到谁头上?

    “臣有奏报!”朝议时,田蚡出列,“臣以为,百越相攻,屠戮无辜,百姓凄苦,招致天怒!吾皇应发兵诛之!”

    众臣面面相觑,恍然大悟:是呀!还有百越这几个藩王呢!羁縻之地,比诸侯王的谱摆得大。虽然对吾皇称臣,不纳税不献祭,每年使者朝贡的土特产,还不够皇帝的赏赐捏!

    既然失火事件昭示了神罚,必定要有人掉脑袋来应神讖的,那就让百越之地的藩王来顶缸吧!

    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众臣都兴奋莫名,中气十足、义正辞严地对百越藩王,进行了道德上的谴责、道义上的口诛、行为上的伐挞!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朝堂之上难得的口径统一、步调一致。几天的阴霾一扫而光,大家用眼神传递着彼此的兴高采烈——我们的脑袋,可以安安生生地呆在老地方了!

    众人的兴奋,也感染了皇帝刘小猪,他高兴地转脸,看到垂帘听政的母后,微笑着点头。

    那就让大家议论一下,发兵诛之的事吧!

    “臣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