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海总宪,朕有个主意

    第二百零一章 海总宪,朕有个主意 (第2/3页)

,开始认真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写成了浮票,送到了御前朱批。

    张居正的处置意见是:可以卖,但为了防止倭患再起,大明的战舰数量,要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保证大明海疆安全,是第一原则,而卖船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对缺点进行经验总结,一边造,一边改进,新船的研发,绝对不能停止,保持相对领先,也是造船厂的任务。

    朱翊钧朱批了张居正的浮票,盖上了大印。

    “密云古北口汤克宽死国之事,也调查的差不多了,并无隐情。”张居正拿出了一本奏疏,宣布了一个消息,汤克宽的战死,的确和刘良弼和裴应章没有关系。

    “没有隐情吗?”朱翊钧大感疑惑的问道,复古贱儒太辣鸡了,这次居然没参与其中,让朱翊钧格外的意外。

    张居正俯首说道:“陛下,来不及,汤克宽追击是临时决定,而后行半日后,至十八盘山中伏,这半日是不能把消息有效传递出去的。”

    贱儒们可能不是不想,只是没那个本事。

    张居正说完,朱翊钧想起了吴兑和方逢时两次戏耍朝廷,谎报军情的事儿来,这个年头的信息的传递并不是那么的便捷,尤其是还在交战,汤克宽的确是追击过深,被伏击而后死国了。

    朱翊钧深吸了口气,接受了这一事实,大宁总兵王如龙也询问了董狐狸,董狐狸攀咬了不少人,却迟迟拿不出什么证据来,董狐狸也没能得到大明的恩赏,但大明用五百两银子买回了汤克宽和几个军将的尸首。

    “北虏并不弱。”朱翊钧略显无奈的说道:“汤克宽违背将军令私自出击,官葬之后,将其恩荫一律褫夺吧。”

    不遵将令,战场大忌,按着戚继光的意思,在振武强兵的大背景下,这件事没人说起,就糊里糊涂的过去了,毕竟人死为大,毕竟振武强兵、毕竟战死沙场。

    但是刘良弼和裴中章非要纠缠,还要重惩戚继光,那就是摆到了台面上,上了秤,违抗军令这件事被广为知晓,就必须做出惩治。

    戚继光和俞大猷对视一眼,都显得无奈,陛下在责罚武将,但是他们没有站出来给已经战死沙场的武将求情。

    在军中,军令如山倒,既然这件事被摆上了台面,那就只能如此。

    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陛下,恐怕不妥,此正值振武强兵之际。”

    “先生,慈不掌兵。”朱翊钧提醒了一下张居正,他是真的不想这么处置,大明糊涂事,办得还少?他真的打算糊涂的糊弄过去就算了,但上了秤,影响极大,就不能轻易宽宥了,那就是姑息了。

    不遵将令,在军中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儿,这次是古北口没有丢,若是丢了,大宁卫的战事又要生出多少波澜来?

    “陛下理应严惩。”谭纶同意了陛下的处置,张居正想要振武,所以觉得可以姑息一二,这也是他一贯以来的做法,收点银子之类的事儿,也就算了。

    这违抗挂征虏将军印的军令,在谭纶看来,是不能姑息的。

    朱翊钧发现,张居正的军事天赋可能和自己差不多,都是无限逼近于零。

    “在古北口建忠勇祠,以记其忠勇。”朱翊钧最后还是给了汤克宽荣誉,汤克宽的动机不是争功,而是扩大战果,是战死,该有的忠勇之名,还是要给的。

    张居正思虑再三,摇了摇头,将浮票写好,呈送御前。

    朱翊钧朱批之后,对缇帅赵梦祐说道:“下了朝,把刘良弼和裴中章给放了吧。”

    海瑞出班俯首说道:“陛下,恐怕放不得,他们身上查出了贪腐事来,被都察院调查了。”

    “啊这…大事没有他们,贪腐倒是有了他们?”朱翊钧摇了摇头,这正好撞到了大明神剑的刀锋上,海瑞主持杀贪腐之风之事,这个刘良弼和裴中章怕是要倒霉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刘良弼和裴中章怕是要比死还难受了,不打勤不打懒,专打不长眼。

    “贪了多少?”朱翊钧询问道。

    “刘良弼多,有据可查的有十三万两有余,裴中章少点,只有两万两左右,还在稽查。”海瑞俯首说道:“陛下,臣请此案登在邸报上,传阅天下知悉。”

    “准了。”朱翊钧眼睛珠子一转说道:“海总宪,朕有个主意。”

    群臣一听闻皇帝有个主意,都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哆嗦,皇帝在羞辱人这件事上,向来功力深厚,这又是折腾出了什么幺蛾子来了?

    朱翊钧笑着说道:“朕打算建个快活碑林,就在朝阳门外圈出几亩地来,然后把这些个贪官污吏的名字和案情,都如实刻在上面,举子们进京了,都要到这快活碑林里学习一二,引以为戒,还要找一碑文抄录下来,贪的少碑文就小点,贪得多,碑文就大点。”

    “先生,这不违背尚节俭修省之道吧。”

    “回禀陛下,不违背。”张居正赶忙俯首说道,这和节俭之道并不冲突!陛下不要什么都往尚节俭的事儿上联想!

    “那就建在朝阳门外,预留出地方来,防止放不下,海总宪以为呢?”朱翊钧询问海瑞对于快活碑林的看法。

    海瑞十分郑重的说道:“臣以为甚好,入朝学子见碑文也能警醒,不至坠隳,追悔莫及。”

    “如此。”朱翊钧露出了阳光灿烂的笑容。

    阴结虏人会被挂在通惠河的长杆上,长杆下面还压着石碑,现在朝阳门外,又多了一个快活碑林,贪官污吏全都收录。

    廷议还在继续,王国光提出了足俸法,就是给足大明官僚俸禄,大明最后一次定俸禄还是在洪武年间,最后一次给足俸是永乐五年,后来就折胡椒发俸禄,这时间久了,胡椒变得不值钱了,朝廷仍发胡椒。

    胡椒不是一般等价物,胡椒的价格也每天下降,后来朝廷愈发亏空,这胡椒也不发了,干脆七成折钞。

    大明官员绝对不穷,只要中了举人,就大把大把的人把田亩诡寄在这个举人的名下,若是中了进士,那人就更多了。

    王国光提这个建议的目的,就是给一个甜枣,再给几个大巴掌,接下来要做的是还田,很多的缙绅、举人、进士、官员的田亩是严重的超过了标准,现在给了足俸,下一步就是大巴掌了。

    这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事儿,王国光在奏疏中,没有丝毫掩盖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王国光岌岌可危的户部尚书地位,再次稳固了起来。

    王崇古是决计不会提这种谏言的,他只会想办法赚钱,让他对缙绅发动冲击,王崇古是不敢的,他自己也清楚,他就是个不弘且毅的小人罢了。

    这种冲锋陷阵的活儿,还是得张居正、王国光、谭纶来。

    工部奏禀,修的不大好的先帝皇陵的地面建筑,已经重新修了一遍,看起来有了几分模样,至于地下部分,为了不惊扰先帝,就没有再动了,修缮一共花费了十二万两白银,除了修缮地面建筑,还把之前缺少的建筑补建了。

    至此,隆庆皇帝的皇陵,全部修缮完毕。

    工部尚书朱衡就是在这件事倒了大霉,郭朝宾修的时候,真的是尽心竭力了。

    万士和提了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那就是西南的改土归流,世袭土官死亡后,朝廷不再令其世袭,而是改为派遣流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西南民乱,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