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师讲武学堂和皇家格物院

    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师讲武学堂和皇家格物院 (第3/3页)

一的继承人了,徐阶哪来的从龙之功?

    “两广总督凌云翼上捷报,吕宋总兵张元勋、广西总兵李锡统领十哨军兵,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经历四个月的时间,铁壁合围罗旁山,平定罗旁民乱,斩首一万六千余级,招降两万三千余人,请命废土司,设东安、西宁两县,营建罗定州,寓意罗旁瑶乱已平定。”张居正上了一份捷报,内容是两广民乱的结束。

    凌云翼为了打赢这个仗,专门请了在吕宋的张元勋回到两广,主持战局。

    罗旁民乱,招安又叛,招安又叛,反反复复,已经持续了将近一百多年,这次终于落下了帷幕,土司被取消,罗定州的设立,意味着广东的瑶民民乱,画上了一个句号。

    按照旧例,凌云翼赐二品莽服一袭,又加赐兵部侍郎。

    “凌云翼上奏曰,安民务在安居乐业,故此恳请朝廷准许两广瑶民,可采木贩售至广州府,以安定瑶民。”张居正详细解释了一下凌云翼的这本奏疏里安民乐业法。

    和殷正茂当初的盐法很相似,都是给瑶民找点生计,伐木,伐木虽然很累,但是伐木现在还是蛮赚钱的,至少广州造船厂每年都要买木头。

    伐木之后可以垦荒种地,这都是生民之事。

    在凌云翼打罗旁山之前,这些事儿也都经过了廷议。

    主要廷议的内容是,鹰扬伯张元勋要回吕宋,凌云翼却不太想让张元勋回去,朝廷相继从两广调走了陈璘、殷正茂、邓子龙,张元勋再走,凌云翼打个仗,还得问吕宋借人,借不借,还得看国姓爷的脸色。

    廷议最后的结论是,鹰扬伯张元勋,还是得回吕宋去。

    理由也很简单,两广方便从内地调拨军兵,但是吕宋做不到。

    现在有了海巡巡检司、海巡巡检、水翼帆船,传消息,从广州府到松江府,也不过三日的时间,在渤海没有结冰的时候,两广奏闻之事,只需要五日,就能送到北衙。

    即便是渤海结冰,从胶州上岸,入山东,送至京师,也不过八九日。

    所以凌云翼所请,朝廷只能驳回,仍然调任张元勋回吕宋去了。

    “把凌云翼调至山东做巡抚如何?凌云翼不是好杀人吗?”朱翊钧在廷议结束之前,提出了一个想法。

    山东得找个好杀人的去,看看到底是脖子硬,还是刀硬。

    张居正俯首说道:“陛下,罗旁山新定,凌巡抚,还是得在两广做总督,安顿军民为宜,否则瑶民恐怕复叛。”

    “不急。”朱翊钧笑着说道。

    廷议结束了,朱翊钧带着廷臣前往了皇家格物院,大隆兴寺的另外一半也要被拆了营建讲武学堂,佛塔和附近的四间房,就成了大隆兴寺的全部。

    朱翊钧的车驾稳稳当当的停在了格物院之前,皇叔朱载堉已经等候多时,一看到陛下的车驾,就带着一众格物院、明理堂臣僚官员见礼。

    朱翊钧下了大驾玉辂,看着牌额上朱红色的皇家格物院五个大字,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是他亲笔写的,格物院之所以叫皇家格物院,是因为皇家格物院是小皇帝独家冠名赞助筹建而成。

    朱翊钧走进了格物院内,入门后是十分开阔的回字形廊道,正中间是一人高,两丈多长的卧石,上面刻着:【行之者一,信实而已——朱中兴】

    这八个字是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虽然大多数儒学士讲,这个一是仁,但是张居正认为这个一,是实。

    张居正是这么教的也是这么做的。

    朱中兴从来不是朱翊钧一个人的笔名,是所有期盼大明再起的集合,张居正显然有资格用这个笔名,在杂报上发表任何的文章。

    格物院内四处都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那是藏经阁吗?”朱翊钧手指向了整个格物院最高的建筑物,六层的藏经阁,这本来是大隆兴寺藏经书的地方,后来大隆兴寺破败之后,书都被偷没了,后来朝廷营建之时,就把这里收拾起来,成为了藏书楼,此楼正式名字叫天一楼。

    只不过现在里面藏书,可不是经书,而是万物无穷之理的书籍。

    朱翊钧一直以为天一楼是木制的,走近一敲柱子,发现这玩意儿是贴皮的,里面是石灰浇筑钢筋建成,只不过建筑风格上,却和原来类似。

    朱翊钧站在藏经楼前,看着窗户,颇为惊讶的说道:“玻璃窗?”

    “玻璃窗。”王崇古俯首说道。

    朱翊钧迟迟不肯进去,玻璃是带着一些淡绿色的,在阳光下尤其明显,没有经过磁选,也没有高品质的石英矿的必然结果,朱翊钧的千里镜,当然能用天然水晶烧制,但是其他的就不行了。

    即便是带着点绿,却也足够的引人注目了,至少屋内的光线是极为明亮的。

    窗户的框架是全木的,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桐油的味道。

    “好好好。”朱翊钧踏入了格物院的藏经阁内,入目就是一排排的书架,而朱载堉走到了所有人的面前,笑着说道:“此天一楼,设有九学,每学设有十二部,每部共有十四书架,共计藏书十八万卷,臣还在整理。”

    每一个书架都是铁制的,书架上都上了锁,这里的确可以借书,但很多都是孤本,上锁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防盗,而是为了防止失火。

    铁箱藏书,就是怕某一处烧起来,整个楼都烧没了。

    朱翊钧一步步走过了这些藏书铁柜,偶尔打开看看,九学分别是:算学、农桑、天文律历、冶铸、萃精、地理、舟车、丹青、佳兵。

    大抵就是儒学堂不会收录的,这里都收录了,这都是一部分是朱载堉从郑王府拉来的,有一些是格物院督办,问民间采买而来的书籍。

    萃精其实是谷物加工,就是食品加工,舟车是船舶和车辆设计,丹青是染料,佳兵就是军器制造。

    比如舟车这一门又分成了十二部,主要是舟车营造的十二个主要步骤,分科治学,单独研究。

    朱翊钧拿出了一本桐油图说,看的津津有味,里面记录了姜片防冻、密封桐油桶等等内容,这些都能有效的提高桐油的保存时间。

    而佳兵,则是记录了大明各种军器营造方法,其中朱翊钧就看到了戚家炮车。

    戚家炮车是将炮放在钢架上,而后抬动钢架卡在支撑架上,可以改变炮口的俯仰角度,在钢架下有滑轨,可以实现九十度范围内的转动。

    戚家炮车是朱翊钧给起的名字,戚继光原来叫振武炮车,专门用来运输野战火炮,而且在炮车上还有一个雨棚,方便下雨天发炮。

    但是经过戚继光的实际测试,下雨天也只能发一炮,第二炮装填会有些困难,但是用来防止火药行军受潮是极好的。

    振武炮车,让火炮从固定炮位,走向野外战场。

    不知不觉之间,朱翊钧就上到了六楼,看着格物院的一切,雄心勃勃。

    这里就是新政的发动机,为大明的新政,持续不断的注入动力。

    把你们手里的月票统统交出来,再不交出来,就过期了啊喂!!!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