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他们失去了一切,但是获得了自由

    第二百三十七章 他们失去了一切,但是获得了自由 (第1/3页)

    张居正的方法十分的毒辣,他的奏疏里写了很多具体的手段,只是张居正没有说出来。

    张居正的行为绝对称不上善良,他也从来不标榜自己是个好人,但是廷臣们并没有反对,能让倭国难受一分就是一分。

    大明和倭国之间,是血海深仇,是解不开的死结。

    对于灭倭之事,张居正是认真的不是糊弄皇帝,而是通过各种政令,来一步步的推动决策,最最可怕的是,哪怕是张居正的这些毒计被公之于众,被人尽皆知,也不影响这些毒计的推行,能够助力大明灭倭。

    因为这些毒计,就是无法阻拦的阳谋。

    而第一条政令则是准许商舶前往倭国贩卖往来。

    这一条政令同样可以让人理解为:这是大明朝更进一步的开海。

    张居正也不会因此变成什么通倭的权奸,因为大明的商贾前往倭国贩运倭银,不是一年两年、五年十年,是几十年、上百年的买卖了,已经经过了百余年的斗争,张居正本人不会被打到通倭一列,是因为他在解决大明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和问题,倭患。

    倭患的成因十分的复杂,但总体跟开海和禁海有关,禁海并不能禁止海贸,反而让海贸成为私门专利。

    比如,眼下倭国的吹灰法,就是大明传过去的。

    而泰西使用的汞齐法,效率更高,但对劳动者危害更大。

    大明这边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汞能消化金银成泥,用汞可以捕收粗粒矿石中的游离金银,形成汞齐也就是汞合金,但是汞为巨毒之物,西班牙的殖民者大量使用汞齐法提炼金银,是因为他们有大量廉价的奴隶可以使用。

    吹灰法则是利用银铅互溶的特性,得到银铅合金,通入空气,让铅氧化,得到粗制的银。

    大明的商贾们常年前往倭国贩卖倭银,还要绕道到琉球,在通关文牒中不能出现任何的倭国字眼,这一次朝廷进一步开海,放开了禁令,就不用再绕道了,海商们只会赚的更多。

    海商在海上做买卖,过一道关就是脱一层皮。

    “我们培养倭国的亲慕友人,这番开海,大明岂不是要多很多的通倭贼人了?”马自强发出了自己的疑惑,他不太赞同这条政令,倭国人少,大明人多,通倭贼人的绝对数量,一定会大于亲慕大明的友人。

    这会给大明造成很多的困扰。

    到时候,通倭贼人大喊,大明倭国一家亲,那岂不是贻笑四方?

    万士和则嗤笑一声说道:“就是不开海,他们就不通倭了吗?”

    “也是。”马自强眉头一皱,随后舒展开来,万士和现在太擅长一句话结束争论了,就是不准许大明商贾前往倭国贩售,亲倭通倭之人,也不会少,因为倭国的白银产量稳定,数量最多。

    商贾逐利,总是往银子最多的地方扎堆,闽浙淮在倭的人数可不算少,比如之前的大海寇汪直。

    张居正颇为惊讶的看了一眼万士和,万士和刚做礼部尚书的时候,那可真的是游走在死亡的边缘,现在已然有了几分朝中常青树的模样,这对风向的转变,实在是敏锐至极。

    “前南京吏部尚书王本固上奏言事,听闻吕宋总督帐下有海寇林阿凤等人,请命诛杀。”张居正翻出了一本奏疏来。

    王本固,历任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历事三朝,德高望重。

    “他去过吕宋吗?他知道吕宋的情况吗?殷部堂费了多大的劲儿,才把吕宋打造的固若金汤,他一句话,朕就要下旨杀了林阿凤?殷部堂要用,朕说不让?吕宋远在海外,起不臣之心,大明危哉。”朱翊钧立刻表示了自己反对这条奏疏。

    这本奏疏张居正专门面呈,跟小皇帝说过其中的细节。

    王本固在做浙江巡抚的时候,曾经和胡宗宪关于处置海寇汪直一事,起过矛盾和冲突。

    但是最后浙江巡抚王本固大获全胜,将汪直逮捕,最后斩首在杭州,至此倭患愈演愈烈。

    胡宗宪主张剿抚并用,招安汪直,利用汪直强大的海外势力,剿灭海盗;

    而王本固嫉恶如仇,觉得海寇就是海寇,汪直妄言助大明平定倭患,不过是为了借朝廷威望,以壮自己声势而已。

    汪直在被朝廷招安之前,在萨摩洲僭越称王僭号曰宋,自称曰徽王,萨摩藩三十六岛,皆在汪直的控制之下。

    胡宗宪亲自写信让汪直入明,汪直入明十分的繁琐和复杂,汪直的船到了宁波岑港外,仍然犹豫不前,在胡宗宪的劝说下,汪直才肯下船。

    但是胡宗宪最后没有保住汪直,王本固代表着朝中根深蒂固的复古派,斩杀了汪直,群龙无首的倭寇开始袭扰东南。

    王本固要杀汪直带着对小人的固执和偏见,即便是汪直从来没有一次勾引倭寇侵扰海疆,甚至还有多次在胡宗宪手下,帮助大明水师平定倭寇的举动,但是王本固觉得汪直这种小人,首鼠两端,在通倭必死的大环境下,汪直被斩首了。

    王本固认为汪直小人有射利之心,违海禁下海,忘中华之义,入番国为寇,僭号宋僭越自立为王,该死。

    汪直被捕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死了,即便是释放了汪直,谁能保证汪直不怀恨在心,不会勾结倭寇侵扰大明海疆?

    当听说殷正茂在吕宋重用林阿凤的时候,王本固上奏朝廷,请求斩杀逆獠。

    汪直为什么必须死?

    因为汪直的主张伤害到了大明东南沿海走私商贾的切身利益。

    汪直主张朝廷放弃不合时宜的海禁政策、使海上贸易合法化、设立海关都饷馆收取关税、浙江、福建设立市舶司,并且恢复日本的朝贡贸易关系。

    这严重伤害到了走私商贾垄断海贸之利,所以汪直必须死。

    在隆庆二年,大明设立了月港市舶司,汪直死后多年,海贸合法化,终于在扭扭捏捏中缓缓展开。

    “那林阿凤人在吕宋,说杀就能杀?他王本固还以为是当年他杀汪直的时候吗?”万士和得到了风向,立刻开口附和的说道:“陛下为了保证大明和吕宋的关系,甚至不惜赐国姓,这种诏书到了吕宋,不就成了祸患的根源吗?”

    杀林阿凤的诏书,一旦到了吕宋,杀还是不杀都是问题。

    杀的话,林阿凤手下那六七千人的招安的海寇,就会变成吕宋的内乱,甚至波及大明海疆。

    不杀的话,违抗朝廷明旨,那是和大明决裂,完全依靠大明才能实现统治的总督府,立刻就会被泰西的红毛番给打的满地找牙,倾覆就在一瞬间。

    万士和说这是祸患的根源,绝对不是在危言耸听,因为动乱一定会发生。

    林阿凤又不是不听话,被招安后,也是兢兢业业,而殷正茂对林阿凤的节制也是十分有效的,林阿凤手下的庶弁将,基层军官全都是殷正茂、张元勋、邓子龙带领的客兵充任。

    “万太宰这话说的在理。”谭纶对万士和的说法很是认同。

    谭纶、戚继光、俞大猷作为当年的抗倭名将,清楚的知道,万士和这话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