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该杀杀,该抓抓,该拔舌头拔舌头

    第二百六十三章 该杀杀,该抓抓,该拔舌头拔舌头 (第3/3页)

靼强兵南下,占了江山,翻脸不认人,开始北伐;还说文皇帝割大宁卫、河套给北虏以酬鞑靼助军之功;丝毫不顾这大宁卫和河套是在英宗天顺年间丢掉的,诸如此类妄言荒谬至极,但是信者如云。”

    万士和说的这些事,可都是有事实依据的,不是胡乱猜测的妄言,方孝孺十族案,铁铉被摘了五官下酒吃等等,这类谎言,能够广为散播,可想而知,岁月史书的可怕威力,而这就是贱儒的生存之本。

    “妖书案?”朱翊钧眉头一皱,说到了他最近看到的一个事件,此刻在南衙查办的托名海瑞的《劾张居正疏》,这个妖书,就是万士和说的这些事儿。

    大明万历年间的妖书案不仅仅是两次涉及国本的妖书,《忧危竑议》和《续忧危竑议》,还有万历五年的《劾张居正疏》以及在万历十年托名高拱所写的《病榻遗言》。

    这些妖书案,在不同的关键时间,都对大明的朝局走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妖书案只是其中的一种,各种话本评书也是一种,陛下知道北宋末年的王禀吗?”万士和说起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中的一个人物。

    “朕知道,太原守将,三千军守五万金兵,守了二百五十天,人相食战亡,太原沦丧,北宋灭亡。”朱翊钧还真知道王禀,金国两次南下的重头戏其实不在开封,而是在太原,只要太原被金人攻破,大宋最善战的西军就无法驰援开封。

    第一次金人南下,完颜宗翰从云中,也就是大同出发,攻破雁门关,一路南下直扑太原,连续二百五十天攻城,还是完颜宗望从开封撤兵,到太原和完颜宗翰一起进攻太原,最终才得以攻破。

    至此,北宋已经无力回天。

    王禀,就是那个苦守危城二百五十天,没有等到大宋援军的太原守将。

    太原原来叫晋阳,宋太宗赵光义攻破后汉都城晋阳,因为晋阳这个地方有龙脉,所以水火毁城,毁掉了1400多年历史的晋阳城,在北宋末年,太原只是一个围不过十里的小城。

    赵光义毁掉晋阳,的确断绝了龙脉,不过是他老赵家的龙脉,自始至终,两宋都属于不完全大一统的王朝,燕云十六州,是北宋永远得不到的梦。

    朱翊钧腚底下大明京畿,可是北宋做梦都想拿回的土地。

    朱翊钧有的时候也不能明白,为何后世那么多人对朱元璋和朱棣那么不满,燕云十六州丢了五百多年,而长江以北丢了两百八十多年,长江以南丢了百年,再塑华夏的两个君王,身上却被泼了那么多数都数不清的脏水。

    朱翊钧是皇帝,他知道皇帝有多忙,就那些个谣言,朱元璋和朱棣哪有时间去做?

    “在水浒传里,王禀是个残害梁山好汉的小人,民间也都认为王禀是高俅的走狗而已。”万士和略显无奈的说道。

    “这个得改一改。”朱翊钧听闻,也是一愣,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他了解到的王禀,和民间了解到的王禀,显然不是一个王禀,在朱翊钧看来,王禀是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英雄,北宋对武夫极为苛刻,重文轻武的北宋对武夫之恶劣不必多言,而完颜宗翰在围困太原的时候,可没少劝降,但是王禀三千守孤城,挺了250天,坚决不降。

    但是民间对王禀的印象,大抵是里的那个坏人,高俅的走狗。

    “这就是风力舆论的奥妙,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只会蛮荒生长。”万士和十分确信的说道:“大明对于读书人实在是太过于恩厚了,该杀杀,该抓抓,该拔舌头拔舌头,任由他们胡说八道,这大明的公序良俗必然败坏,一如党锢之下,民不知法,法不束民,妄言塞路,百姓信什么,不信什么?”

    “在风力舆论这方面,太过宽纵,是今日舆论之大弊也。”

    “万太宰今日一席话语,令朕茅塞顿开。”朱翊钧真心实意的说道。

    至于对万士和那点忌惮,早就抛之脑后,忘得一干二净了,万士和既然肯说这样的话,那就是忠君体国之臣,万士和完全可以不说,等到皇帝经历了,自然就懂了它的危害,不过到那时,就有点晚了。

    “太宰,要不就回礼部任事吧?”朱翊钧觉得万士和适合礼部,而不是吏部。

    “陛下说笑了。”万士和倒是想回去,但是那个坑现在是马自强的。

    马自强其实能力很强,并不是一无是处,之所以显得尴尬,完全是因为马自强在跟万士和比,是万士和的进步太大,成了现眼包而已,当初的万士和,还不如马自强,万士和那会儿三天两头被皇帝骂,而且骂到羞愤几于自杀的地步,这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非常不易。

    马自强吃亏就吃亏在了经验上。

    朱翊钧送走了万士和,一场关于天变,天人感应的大辩论开始了,理就是这样,越辩越明,这折腾了半月的功夫,万士和又拿出了新的佐证。

    都说仁宣之治,仁宗皇帝和宣德皇帝这十一年时间,一共出现了十二次的日食,而张居正当国的这六年时间里,只有万历三年四月出现了一次日全食。

    最关键的便是万历三年四月这次日全食,是皇家格物院计算出来的,并不是钦天监的记载,钦天监不记载的主要原因是北衙并没有观测到。

    万历三年四月的日全食,只有云南、湖广长江以南、江西、浙江、南衙四府等地可见,而北衙看不到,京堂大多数都不知道有这次日食,而皇家格物院算了出来。

    万士和可谓是以一当百,拿着格物院的计算结果和南衙诸府的奏闻,让这些个连章上奏的朝臣们,解释解释,为何天人示警还要差别对待。

    致命伤是格物院掌院事、准德王、皇叔朱载堉上的一份星图,这份星图是南天图,是由舟师在秘鲁观星时描绘,上面的星星虽然只有几百颗,但是已经足够了,因为南天图和北天图完全不同。

    所以,天人也分为南北两派,北天人示警北,南天人示警南?南天宫谁主紫薇宫,南天宫谁主杀伐征战?

    正如张宏所言,贱儒面对这样的事实,真的是无计可施,但凡是涉及到了实践和事实的问题,贱儒们总是这样,百口莫辩。

    在万士和在风力舆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的时候,皇叔朱载堉请命,将钦天监的望天镜移动到午门外,在十月二十五日开始,对彗星进行全面观测,以求力争彗星也是天体的一种,欢迎所有人都参与到这次的观测中。

    按照朱载堉的计算,到了十月二十五日开始,就是观测彗星最好的时间点。

    朱翊钧朱批了皇叔所请,将钦天监那个一百倍的望天镜移动到午门外,在所有人的监督下共同观测,仰望星空。

    无论结果如何,彗星再也无法被视为灾厄和除旧更新的象征了。

    明朝无法完成鞑清的文字狱,人家鞑清下手多狠啊,清风不识字就得被族诛,道爷被指着鼻子喷了数千言,不也没杀海瑞吗?我大明啊,自有国情。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