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只能以七尺之躯许国

    第三百九十章 只能以七尺之躯许国 (第1/3页)

    大明北方的宗族文化并不严重,和南方动不动就能追溯到汉唐的宗族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居住在北方的人,多少难以想象南方宗族碰撞之间的烈度,刀枪剑戟、火铳甲胄,无所不有,打起来,是让各地巡抚都头疼的大事。

    北方宗族文化,在漫长的边境冲突中,因为连年战祸,消失殆尽,但凡有点家底的,早就跑到南方定居去了,对于穷民苦力而言,迁徙就是一场前途未卜的亡命之旅,但是对于世家大族而言,迁徙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比如王崇古、王崇义等等晋商,都在扬州购置了规模不等的田产和宅院,就是为了方便北方有变时,好南下避祸,西晋两帝被俘,东晋建立时有衣冠南渡,北宋两帝被俘,南宋建立时,有泥马渡江,两次大的南迁,也阻断了北方宗族文化的发展。

    熊廷弼是个标准的放牛娃,他是穷民苦力,按理说,在他考中举人、进士之前,不应该进入大明皇帝的视线之中。

    此时的熊廷弼带甲站在皇帝的面前奏对,这是个很危险的举动,一般而言,穿戴甲胄见皇帝有谋反的嫌疑,汉朝开国元勋周勃,就带着甲胄见汉文帝,被抓起来,好一顿的调查。

    但纠仪官们也只是警惕,而不是上前将熊廷弼摁倒,因为熊廷弼穿的是潞王的五章铁浑甲。

    “万历四年时候,潘巡抚招募乡勇抓捕流寇,臣有武力,故应诏抓捕山贼流寇,成为了弓兵,因为有勇力,被送往了京师参加了京营的遴选,又因为年纪小,被送往了京营的学堂,后来,就是潞王殿下遴选排练,臣在臣这个年纪没有对手。”熊廷弼简要的诉说了一下自己入京的情况。

    大明各地的巡检司,除了九品巡检之外,其余弓兵都是吃赏金的,抓到足额的山贼流寇,可以补贴家用。

    熊廷弼少有勇力,以抓捕山贼流寇为生,京营也是要进行更替的,所以,远在江夏的熊廷弼就被选上了。

    简而言之,就是万历严选,让熊廷弼出现在京堂,甚至成为了潞王的陪练。

    熊廷弼的一生最高光的时候,在辽东时和东夷女真为敌,在萨尔浒之战,老奴酋努尔哈赤战胜了大明军,大明大溃败,熊廷弼依旧坚决抵抗了三年,朝中东林党和阉党斗得你死我活,把熊廷弼给罢免了,这一调走,老奴酋努尔哈赤便马上占领了辽阳。

    熊廷弼是因为党争被罢免的,而不是‘丧师误国、假病欺君’,这是经过天启皇帝亲自认定过的,深居九重的天启皇帝专门给熊廷弼下了道圣旨,站在皇帝的身份上,给熊廷弼认了个错。

    敕谕兵部右侍郎熊廷弼:朕惟卿经略辽东三载,威慑夷虏,力保危城,后以播煽流言,科道官风闻斗论敕下部议,大臣又不为朕剖分,卿听令回籍,朕寻悔之今。勘奏具明已有旨起用,适辽阳失陷,隳尔前功思尔在事岂容奴贼猖獗,至此尔当念皇祖环召之恩,今朕冲年遘兹外患,勉为朕一出筹画安。

    天启皇帝将罢免熊廷弼的罪责,认定为了自己昏聩,听信了科道言官们的风闻,大臣们又不给熊廷弼说话,朕已经后悔了,现在辽阳陷落了,卿熊廷弼念在万历皇帝环召之恩的面子上,再次经略辽东。

    熊廷弼在辽阳的时候,老奴酋携萨尔浒之战大胜之威,依旧无法奈何辽阳,给大明几年喘息之机,未尝没有再战之力,但朝中党争不断,熊廷弼被调离后,辽阳立刻沦陷。

    这个时候,谁前往辽东战场主持大局,都是必死的局面,因为一定会吃败仗,一定会为战败负责。

    熊廷弼对辽东战局十分悲观,他上奏给天启皇帝说:外无应援,内无帮助,七尺之躯,已拟交付朝廷,置成败死生于度外矣。

    彼时林丹汗被赶得西进,老奴酋摁着朝鲜的脑袋,让朝鲜君臣当孙子,大明在塞外失去了左膀右臂,国朝党锢,东林、阉党党争不休,熊廷弼对辽东战局根本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但凡是他有一点明哲保身的想法,就不会再蹚这趟浑水,他是被皇帝罢免的,只需要装病就是。

    但他还是出任了辽东巡抚,提出了三方布置的战略。

    这个三方布置战略的核心是防守,等胡虏自己寿绝,不去进攻,难道等对方自杀吗?

    熊廷弼就是这个谋划,熬死对手,大明有这个资本干这种事儿。

    北虏不是没出过猛男,比如也先,甚至把英宗皇帝都俘虏,比如达延汗,比如俺答汗,但这些猛男,都是昙花一现,没有稳定的政治结构支撑,这种政权注定昙花一现,无法长久。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故胡虏无百年之运。

    熊廷弼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无论敌人如何挑衅,都坚守城池不出,不给敌人机会,不造成更大的损失,用大明的血条硬生生的拖死对手,或者等待有变,这个战略是耍无赖,在熊廷弼看来,大明每一次加注,都是在抬高对方的身价。

    熊廷弼的这个战略,最大的问题,便是畏敌,大明天下无敌,怎么能面对龙虎将军老奴酋的反叛时,用龟缩防守的战术,等待对方自己土崩瓦解呢?

    所以反对者很多,当然支持者也很多,大明财政入不敷出,没钱没粮没人继续投入辽东战场了,例如徐光启、叶旺、马云等人,则是看出了辽东的艰难,支持熊廷弼的战略。

    这个战略得到了皇帝的首肯,稳步推行,有效的遏制了老奴酋的扩张,坚守不出、等待时机、恢复战力的做法,也让熊廷弼饱受畏敌的骂名,老奴酋都痛骂熊廷弼是个龟孙子,只知道在城里坚守,不是大丈夫。

    当老奴酋的臣子在高呼:大明不可战胜、天即以辽土限之耳的时候,东林党出手了!

    东林党人在让人失望这件事上,从不让人失望!

    东林党魁叶向高的弟子、辽东巡抚王化贞,大声喊着:请兵六万进战,一举荡平!

    王化贞带兵进战了,他A上去了,他输了。

    在广宁之战,王化贞败北,三方布置的锁钥之地广宁陷入敌手,三方布置的战略立刻失效,大明在辽东已经从被动防守转为了完全被动挨打的局面。

    王化贞见叶向高救他不得,打不过老奴酋,还收拾不了你一个熊廷弼?王化贞转投了阉党魏忠贤,熊廷弼最终被斩首示众,传首九边。

    熊廷弼被斩首示众,是一个悲剧,是阉党、东林党、皇帝为了自己的颜面,推出的一个替罪羔羊,这个结局熊廷弼在答应了天启皇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外无应援,内无帮助,只能以七尺之躯许国。

    熊廷弼不是东林党,也不是阉党,他在朝中无人,他是湖广江夏人,算是楚党,但楚党在张居正离世被抄家之后,早就只剩下苟延残喘的份儿了,辽东战败,王化贞可以求告东林,甚至可以投靠魏忠贤,而熊廷弼唯有一死。

    萨尔浒之战大明败了,熊廷弼还能在辽阳继续阻击老奴酋的扩张,辽阳之战败了,熊廷弼还能再任经略,为辽东战局找到战略,在熊廷弼求荣得辱之后,大明在辽东战局中,彻底没了办法。

    “以后你就跟着朕吧。”朱翊钧一挥手,把熊廷弼的组织关系从潞王府转到了自己的名下,而且只付出了六个万国美人的报酬给弟弟,这笔买卖不要太划算。

    大明皇帝,从不做赔本买卖!

    “臣遵旨。”熊廷弼俯首再拜,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潞王朱翊镠把任务交给他的时候,就已经明确的说了:陛下看到伱的勇武,一定会有爱才之心,多事之秋,卿当勉力。

    朱翊镠才不会把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