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四百二十七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1/3页)

    朱翊钧和刘显聊了许久,关于新药,朱翊钧说他严厉的批评解刳院的大医官!并且换上更加珍贵的药材进行治疗。

    刘显前往了五军都督府任职,五军都督府的职能在漫长的时间里被兵部所代替,但五军都督府一直存在,算是个象征着大明武力最高统治权的地方。

    刘显其实知道皇帝在骗他,那种药的药效,刘显也让人打听过了,好用的很,但老人都跟半大的孩子一样,抹不开面子,皇帝说换了,这就是个台阶,大家都下了台,算是为看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终,大家心照不宣的结束了这次的奏对。

    大明大医官们在看病这方面还是值得信赖的,无论是谭纶,还是凌云翼都得到了极为周全的看护,大明革故鼎新日新月异,刘显也愿意多看看这大好河山,他用一生守护的世界,欣欣向荣,就是对他一生最大的肯定和宽慰。

    刘显很喜欢现在的大明,他也希望大明可以一直富强下去。

    临近过年的时候,朝阳门外的一处烟花爆竹厂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地动山摇,朝阳门外的民舍人人都听到了剧烈的轰鸣声,飞沙走石,火光冲天,而后大明京营们开始疏散附近的百姓,因为爆竹厂爆炸最大的二次伤害就是火灾。

    整个救灾的过程整整持续了一天的时间才结束,本来已经休沐的顺天府衙门,这年也不用过了,全都云集到了朝阳门外的草舍,开始对这个案子进行调查,这么大的事儿,就发生在朝阳门外,想瞒也瞒不住,在下午的时候,朱翊钧就收到了顺天府丞王一鹗的奏疏。

    大明的烟花爆竹厂生产,都是要经过朝廷批准的,最高三十斤火药的手工作坊,仓库里,硬生生搞出了三千斤火药!

    商贾逐利,这管理不善,直接导致了爆炸的发生,爆炸直接炸死了十三人,而后发生的火灾,导致了数千人,大半夜被京营锐卒们从床上拉起来避险,爆炸引发的火灾造成了十一人死亡,总计死亡二十四人,受伤超过了一百五十人。

    不得了的大案!老天爷下了一场数年不见的大雪没有冻死人,这一场爆炸,直接伤亡一百七十余人。

    三千斤火药的轰鸣之后,十二月二十七日,大明皇帝下旨,京师全面禁止烟花燃放,很快这個禁令就扩展到了人口超过一百万人的三十二个城池,对于任何爆竹厂的生产都进行了严格规范。

    在皇帝发下圣旨的当天,大明五城兵马司开始挨家挨户的搜检爆竹,朱翊钧也不怕校尉们趁机抢劫,因为大明的缇骑们就在后面跟着,询问是否财物丢失等等,而城外,则是由京营锐卒们进行收缴。

    随着陛下逐渐长大,顺天府逐渐变成了忠诚的顺天府。

    万历八年的新年是安静的一年,朱翊钧其实很习惯这种安静,因为自从武宗皇帝过年点烟花点了乾清宫后,大明皇宫就全面禁止烟火了,已经数十年了。

    朱翊钧习惯这种安静,大明百姓们可一点都不习惯,皇帝的这个圣旨,自然是又被骂了,骂朝廷管得宽。

    朱翊钧没有关注骂声,因为他在关注这场火药爆炸案的前因后果,明明只有三十斤火药的批文,这个朝阳门外的烟花厂,居然囤了三千斤火药,爆竹厂的东家,住在西城,姓陈,当天就被衙役们给拿了,而烟花厂火药的来源不是硝石,而是厕灰。

    这个陈东家,过年后论斩,总要有人为这场爆炸案负责,因为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利,明火出现时,管仓库的伙计跑去喝酒去了,炸了之后酒也醒了。

    为爆炸案负责,不是这个利欲熏心的东家,就是监察不到位的顺天府衙门,总得有人负责,所以陈东家就要被斩首了。

    王恭厂数目高达五十万斤的火药开始逐步转移到各个小型武库之中,火药管理制度将会改变,防止任何隐患的发生。

    这个案子,也引起了朝阳门外附郭民舍管理的讨论,这是朝廷管理的薄弱地带,并没有专门的衙门进行管理,草市百姓,本就多流民,各种恶劣事件时有发生,大明京畿,算上草市百姓已经超过了两百万人,而且以朝阳门外居多。

    经过了紧急的讨论,通州这个州县级别的衙门代管,而后吏部会在年后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帮人倒了霉,那就是这次贩售厕灰的粪道主们,厕灰是他们收集的,厕灰也是他们卖给爆竹工坊的,这次陈东家被抓了,粪道主也一并被抓了,这真的是祸从天降,粪道主这粪霸生意做得好好的,遭此大难。

    粪道主倒是没落得脑袋搬家的地步,但是以后得去吕宋当粪道主了。

    硝石是朝廷严格管理的火药原料,连老君山熬硝洞都是比较隐秘的消息,而民间厕所墙上的白灰,则不属于管控范围,这次爆竹厂的爆炸,立刻引起了朝廷的警惕,而各大城池的粪道主们立刻倒了霉,关于厕灰这种东西,粪道主们收集之后,不得私自买卖囤积,要卖给衙门,运送到军器监集中制作火药,违令者,按私藏火铳、甲胄论罪。

    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爆炸案,闹腾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停下了,大明从过年的气氛中醒来,朝廷在正月初五结束了休沐,初六开始正式点卯。

    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大明的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万历九年正月初六,大明第一次廷议,再次日复一日的上演了,潞王朱翊镠没有参加,逢三六九,他会休息,不参与廷议,他打定了主意,自己就是享乐的命,想让他当磨坊里的驴,想都别想!

    “喜报,正月初三,冉淑妃丕昭淑惠,敬慎持躬,诞下皇嗣,赐名朱常潮,仰承皇太后慈谕,淑妃有德,望今后修德自持,和睦宫闱,勤谨奉上,绵延后嗣。”冯保首先宣布了一条好消息。

    预产期在十二月的孩子,在万历九年正月才来,孩子只有五斤七两,母子平安,因为是男丁,所以皇太后专门下了道懿旨入朝,与臣民同乐。

    这孩子体重甚至不如姐姐朱轩媖,李太后有些担心会夭折,故此下了道懿旨,百事大吉盒里多两块银币,算是借着朝廷的运势,为孩子挡灾。

    李太后真的很喜欢孩子,周德妃比皇帝大八岁,只是生了个公主,就得到了李太后的认可。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张居正带着群臣齐声说道。

    朱翊钧发现一个怪事,明明没有进行过排练,但这种祝贺词,总是能够如此整齐,大家都是老油条了,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词,都心里有数,才会有这种整齐。

    这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事儿,大明经历了孝宗独子、武宗绝嗣、嘉靖皇帝旁支入大宗、道爷八子只剩一人、隆庆皇帝只留下了两个儿子之后,大明皇室的大宗终于子嗣兴旺了起来!

    “张大伴已经拿着百事大吉盒送往了各衙门,算是同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