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第四百四十三章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第1/3页)

    当下的大明不适合任何形式的君主立宪制,无论是二元君主立宪,还是虚君国会立宪,亦或者是没有皇帝的无君议会立宪,大明都不适合。

    中原的皇位并不神圣,历代僭越权臣的名单,可以从京师排到南衙去,中原几乎以稳定的周期在进行着王朝的轮回,中原没有万世一表的皇室传承,在中原,当皇帝的可以是天潢贵胄,秦始皇、隋文帝、唐高祖;也可是市井小民,如刘邦这样的小亭长,甚至是朱元璋这种赤贫。

    中原的皇帝并没有超脱于世俗的神圣性,是真正的世俗皇帝。

    在皇权衰弱的时候,无论宦官、外戚,亦或者是文武百官,都可以欺凌帝王,甚至废帝自立,改朝换代,王莽篡汉、十常侍、董卓、曹操、司马懿、唐中后期的宦官废立九位皇帝等等。

    二元制下的君王依旧拥有部分处理国家政务的权力;而虚君制则是没有任何处理国家政务的权力,却是国家的象征;无君议会制是君王的彻底妥协。

    君主立宪的根本,就是在各种社会矛盾的碰撞中,君权和社会各个阶级的妥协,妥协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制度上的区别。

    皇位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中原,没有神圣性的世俗君权,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妥协的。

    这也是张居正新政和嘉靖新政根本区别,张居正新政是建立在戚继光镇守蓟镇,坐拥十万强兵,京营另有十万强兵的基础上。

    张居正新政进行了振武,核心的口号是富国强兵,而嘉靖新政没有,嘉靖新政的黯然落幕,的确是道爷失去了锐意进取之心,同样也是因为无法振武,没有掀桌子的能力,导致嘉靖新政处处受限。

    蓟镇距离京师不到百里,算是京营的部分,张居正新政的核心,就是君权不能妥协,就是皇帝要抓稳手中利刃,威震天下。

    朱翊钧认真思考过,君主制和代议制,以及代议制之下的二元君主立宪、虚君国会立宪、无君议会立宪。

    一个朝廷最重要的作用是调节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明确的说要保证自己国家的基本稳定,不会因为频繁战乱流离失所颠沛流离、不会因为一口粮食卖儿鬻女易子而食、不会因为敌国外患饱受屈辱倍遭欺凌,如果还能有学可以上,还能有上升通道,那便是天上人间。

    实行何种制度并不重要,只要能做到这些朝廷,对于百姓而言,那就是青天。

    朱翊钧是皇帝,他基于立场如此认为。

    他总不能坐在皇位上,基于皇帝的立场,思考如何改进断头台,成为摸不着头脑的路易十六。

    徐九皋出海归来,带来了许多的宝物,这里面最得皇帝心意的便是那两种牧草,这两种牧草,不是路边的杂草,营养价值极高,而且极其容易种植,一亩地能养四头牛或二十头羊的草原,将会真的变得自给自足。

    如果能把这两种牧草进行育种,甚至在草原王化过程中,推广种植,朱翊钧可以大言不惭的讲:对于草原人而言,他的恩情,真的还不完!

    徐九皋又呈送了飞云号的船模,这个祥瑞,朱翊钧真的非常喜欢,他让人把飞云号的船模放在了御前,认真的打量了很久,飞云号的设计,是极为出彩的,虽然只有三根桅杆,但它作为战舰,火力足够的强,直观而言,只需要一艘,大明就可以完成对马六甲海峡的镇守。

    “这是预留了地方要装蒸汽机吗?”朱翊钧敏锐的发现了螺旋桨的位置,它是由一条长杆连接,尾部巨大的螺旋桨,能够在无风的时候提供充足的动力,长杆贯穿了整個船舱,驱动仍然是人力,而且是脚踏式。

    朱翊钧有一台在铁轨上行进的脚踏板车,他起名叫旱鸭子,他很喜欢蹬着旱鸭子来往于通和宫和文华殿,飞云号有点像大号的水鸭子。

    人力驱动巨轮显然不是个好主意,所以朱翊钧发现了蒸汽机的预留位置,显然,飞云号的设计是超出这个时代的,三马之力的蒸汽机,不适合上船。

    三马之力不够,三十马力不够?三百匹,三万匹马力的蒸汽机够不够?

    “是的,松江造船厂试制了一艘两丈长的海轮,海轮没有桅杆和船帆,装载了一台三马之力的蒸汽机,在海上航行了一整日,速度极慢,远不及风力,每个时辰只能航行八里,这艘海轮还在改进之中。”徐九皋松了口气,陛下不是那种不食人间五谷九天之上的君王,陛下或许不懂具体如何造船,但对船只还是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

    徐九皋讲这些不是对牛弹琴,陛下真的能听明白。

    “陛下,松江巡抚申时行告诉臣,飞云号并不会在初期装有螺旋桨,因为螺旋桨仍在改进之中,它的直径、桨叶、角度、螺距等等都需要改良,这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会装配在飞云号上。”徐九皋更加明确的说道:“飞云号是探索船只。”

    和游龙号的定位不同,飞云号的定位就是探索,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将大明所有探索出的未知和先进技术,用在飞云号上,而后利用飞云号做实验,确认船只未来的方向。

    “飞云号,飞云起伏龙,大鹏运以风,名副其实。”朱翊钧越看越满意,松江府造船厂没有辜负内帑国帑拿出的二百万银,甚至给了更多的惊喜。

    当初那二百万银,朱翊钧只是为了快速帆船游龙号顺利下水,飞云号完全是意外之喜了。

    朱翊钧详细了解了徐九皋所言的海轮,徐九皋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也是语焉不详,但大明工部尚书汪道昆极为专业,见陛下感兴趣,也是简单的讲了讲,下了朝,汪道昆会专门写一封奏疏详细奏闻,现在接见远归使臣,讨论技术细节并不合适。

    而那颗十二斤的椭圆珍珠,朱翊钧看过之后,也就是看过了,而且很快就会被安排到拍卖行拍卖掉,大珍珠的确很大,但不如真金白银的流通性,拍卖掉后,可以做很多很多事儿。

    汪道昆的奏疏很快就写好了,主要是整理文牍,自从度数旁通之后,大明对各种船只的尺寸和数据进行了精密计量,螺旋桨的改进工作,也有详实的记录,只需要稍加整理,禀明陛下就是。

    赤道无风带,是生活在内陆京师的朱翊钧无法想象的,在朱翊钧看来赤道无风带不是没有风,而是风比较小,但从汪道昆的奏疏中看,赤道无风带不是没有风,是风的不确定。

    有的时候海面会如同一面镜子一样,没有任何波澜,有的时候,狂风大作骤起的风暴会让船只陷入狂风骤浪之中,轻则损伤,重则沉没,太平洋不是真的太平,太平洋的风浪更大。

    无风带的风无法利用、不被掌控,有不如没有,所以才叫无风带,但商舶需要穿越无风带的桎梏,来往于秘鲁和吕宋之间,泰西给出的解决办法是随波逐流,在洋流的作用下,通过无风带,这需要近三个月的时间。

    而大明则更希望可以找到新的驱动船只的方式,人力驱动就成为了当下的唯一解决办法,一种是大明的明轮,一种是泰西的桨轮。

    明轮位于船只的两侧或者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