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肝的方向

    第120章 肝的方向 (第1/3页)

    门外下人们哄抢的,自然就是《拍案惊奇》了。

    何良俊打开门,那几个哄抢《拍案惊奇》的下人们立刻停下,其中一个面白无须的清秀男子对着何良俊喊道:

    “阿爹。”

    这男子是何良俊从小亲手调教的戏子,在松江府的时候也是被人追捧的名角儿。

    何良俊给他起名“潇湘”,从七岁就开始培养他唱戏,是他手下戏班挑大梁的男角。

    潇湘从另外一个年轻男子怀里夺过《拍案惊奇》,双手递给何良俊说道:

    “阿爹,潇湘读到一篇奇文,想要献给爹爹。”

    何良俊接过泛黄的小报,他倒是好奇到底什么文章能让潇湘他们这么哄抢。

    要知道当年可是有人出几千两银子要购买何良俊的戏班,他亲手调教的戏班在南北直隶都能卖予达官贵人家中,平日的礼仪训练可是不少的。

    而潇湘是他最看重的男角儿,不仅仅能断文识字,对戏文的鉴赏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这听起来像是传奇戏的名字。

    何良俊迅速翻看,很快就被这个故事迷住了。

    他直接站在门前,将整个故事看完,忍不住的说道:“好文!”

    潇湘瞪了其他下人一眼,对着何良俊说道:“阿爹,这篇文章能改戏文吗?孩儿想演!”

    何良俊一愣,好像还真的可以?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对白很多,剧情紧凑跌宕起伏,正好很符合戏剧的形式。

    实际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明末就被改成了戏剧,甚至在近代还被拍成了电影,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上好的剧本,甚至有些台词都不想要改动,直接就能开口唱。

    好像还真的行!

    何良俊仔细思考,更是觉得这篇改戏文可行,不仅仅可行,而且排演出来绝对会大火!

    作为一名戏剧家,何良俊自然知道一出大火的剧意味着什么。

    一想到这里,何良俊恨不得立刻冲回书房,提笔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成戏文。

    等等,要改戏文肯定要原作者同意啊。

    何良俊连忙看这篇的作者,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肯定是本地名家。

    苏泽?

    何良俊从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他连帽子都没戴,直接拿着《拍案惊奇》冲向了陈默群的房间。

    “缄之兄!”

    缄之是陈默群的表字,明代关系好的读书人之间都是互相称呼表字的,若是直呼其名就是对人的不尊重。

    陈默群看到何良俊连帽子都没戴,疑惑的问道:“元朗兄怎么如此匆忙?”

    身为大儒,陈默群对礼仪的要求是十分高的。

    若是他的学生,衣冠不整的来见他,肯定要被他严厉斥责。

    在大明读书人的礼法中,衣冠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晋代将衣冠指代士人,所谓“衣冠南渡”中的衣冠就代指当时逃亡南方的士人贵族。

    而衣冠中的冠,就是指的帽子。

    什么人戴什么帽子,怎么梳头戴帽子,这都是非常讲究的,像是何良俊这样衣冠不整,其实是非常失礼的。

    不过陈默群和何良俊是好友,自然不会指责他衣冠不整,但是陈默群也好奇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何良俊如此失态。

    “缄之兄,快看看这篇文章!”

    将小报递给陈默群,何良俊安静的等待陈默群读完后,急忙问道:“如何?”

    陈默群意犹未尽的说道:“好文!”

    何良俊又说道:“我想要将这片文章改为戏文,缄之兄以为如何?”

    陈默群点点头,这篇文章确实是很好的戏文坯子,只需要简单加工一下,一定能成为风靡天下的戏曲名篇。

    何良俊又说道:“只是要改编,还需要原作者的同意,这篇文章的作者,缄之兄可认识?”

    陈默群连忙翻看作者的名字,当看到苏泽两个字的时候,陈默群愣了一下。

    “缄之兄认识?”

    陈默群点点头说道:“认识倒是认识。”

    “既然认识,还请缄之兄引荐。”

    陈默群脑海中浮现苏泽的脸,又想到他那句“追返本初之道”的话,对着何良俊说道:

    “此子是县学教谕海刚峰的弟子,不过不住在南平城内,元朗兄要见他,要等到月底他进城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