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南平乡野调查—其一

    第182章 南平乡野调查—其一 (第2/3页)

小地主,他立刻说道:

    “帮着家里打理田产土地呗,城中如果有产业的就进城打理产业,不过这些年进城的日渐少了。”

    “这是为何?”

    林清材笑了笑说道:“还不是怕城里这个销金窟,把人学坏了。不少小家族子弟进了城,就沉迷于青楼和赌坊,赔了家里的产业,如今这些人家的弟子多是留在家中打理田产。”

    苏泽记录下来,“失去阶层晋升梦想的小地主阶层日渐堕落。”

    林清材又说道:“不过如今南平城内商人子弟读书的日渐多了,另外一些在县城谋生的,比如状师、算秀才,还有邵氏医馆这种医家子弟,读书进学的也日渐多了,还多有子弟出息考上秀才的。”

    苏泽略一思考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原本的大明寒门就是小地主,或者是一些土地比较多的自耕农。

    如果按照汉唐的标准,这就是“良家子”,是帝国的基石,最稳定的兵源,也是大部分基层官吏出身的阶层。

    在商业文化比较发达的南方,这些小地主,或者说土地食利阶层日渐失去上进心,腐化堕落的很快。

    而商人阶层和市民阶层,则日渐取代了他们的位置。

    比如苏泽现在的同学中,就有家里做状师的,算秀才的甚至还有看风水的阴阳生。

    这些人本身就是通过知识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他们没有家传的土地,想要让子弟维持住上一代的地位,就必须要要读书。

    商人子弟也同样如此,商人虽然有钱,但是社会地位比较低,所以他们要让子孙读书,通过砸钱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商人们可以在科举上不计投入,江南那边有的豪商纷纷请秀才来给孩子开蒙。

    读书识字自然是进步阶级,如今一些小地主子弟都完全不识字,又吃喝嫖赌俱全,所以压榨百姓反而是最狠的。

    果然还是要调查啊,苏泽再次反省自己,如果自己要造反,那这些在乡间为恶,盘剥百姓的小地主就是可以打击的对象。

    那些迫切要提升阶层的城市小产者,那些愿意读书的进步小商人,就是可以团结的。

    而那些真正依附于大明这棵大树身上,或者说是依附于封建皇权之上的大家族,除了少数能够背叛自身阶层的精英之外,大部分都是最顽固反动的。

    苏泽觉得这次和林清材的谈话受益匪浅,紧接着这些来县学上课的寒门子弟都到齐了。

    确实和林清材说的那样,这次海瑞新招收的八名学生,像是林清材这种小家族出身的不多,反倒是南平县城的人更是重视子弟的教育。

    比如这次八名学生中,就有一对兄弟是邵氏医馆的子弟。

    邵氏医馆就是惠民药局黄提举说过的那家私人医馆。

    邵家想办法脱了医籍,靠着给人看病也积累不少的钱财。

    邵家兄弟名叫邵先学和邵先进,从名字就知道家族寄予的厚望。

    两人都是家里请了塾师开蒙,今年刚刚满十六岁。

    邵家听说海瑞办学后,第一批没敢把孩子送过来。

    等到出了苏泽和陈朝源这样的优秀“毕业生”之后,邵家立刻将两兄弟送过来读书。

    【县学讲学,“讲学”技能经验+9,Lv3,108/300】

    苏泽看着不断上涨的“讲学”技能经验,心中自然是非常的欣喜,更让他欣喜的是在讲完了一节课之后,苏泽还涨了“科举”技能经验。

    这节课苏泽上的中规中矩,没有拿出他拿套私货。

    看着这些年轻的脸庞,苏泽又将一部《古文观止》赠送给他们,任由他们在县学借阅誊抄。

    浙江抗倭的局势依旧不明朗,失联了一段时间的俞大猷再次给长宁卫寄来信,林默珺让探亲回来的林显扬将信带给了苏泽。

    上一次又吃了败仗,朝廷下旨斥责张经“畏战”,就差斥责张经养寇自重了。

    接到旨意之后,张经知道如果再不打一场胜仗,那他这个总督也就当到头了。

    朝廷升任胡宗宪为右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