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钱法困境

    第188章 钱法困境 (第2/3页)

授庶吉士。

    汪道昆也是同年的进士,同样入翰林院,他们是同科加同馆,这就是相当亲近的关系。

    汪道昆是二十七岁中的进士,和张居正都属于少年得志,两人关系不错,时常有书信往来。

    去年张居正以病请假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但是也时常和好友写信讨论朝堂局势。

    汪道昆又购买了一本《古文观止》,将这本书和自己的私信一同寄给张居正。

    张居正在和汪道昆的来信中多推崇王安石变法,汪道昆原本也是他一样,都是支持朝廷变法的。

    但是在看了苏泽的评注之后,汪道昆的又有了不同的想法。

    只要如今朝堂这个局势不改变,就算是推行新法,那也只是更加盘剥百姓而已。

    汪道昆在信中写道:“若行新法,吏治为先。若吏治不清,所用之人有私心而无公心,则新法利一时而弊长久也。”

    合上信,汪道昆又叹息一声,吏治吏治,说起来容易,想要清实在是太困难了。

    一想到京师的状况,汪道昆更是对大明朝的前途绝望。

    他又看了看桌子上的信,自从自己出任福建督学以来,这些都是请托的信件。

    随手拆开一封,延平府推官张思敬的信?

    汪道昆倒是和张思敬有些交往,听说他是因为劝说皇帝立太子固国本而被逐出朝堂的,汪道昆对他还是有好感的。

    于是拆开张思敬的信,刚刚看了两句就扔在了桌子上。

    这张思敬也不过是个挑梁小丑,沽名卖直之辈!

    信中除了推荐一个名叫黄时行的延平书院秀才之外,张思敬大部分篇幅都在攻击苏泽和方知府,说是方望海运作关系,才让苏泽中了小三元。

    可是整个信中都是张思敬的猜想和所谓的流言,根本是一点证据都没有。

    汪道昆是调看过苏泽的童子试考卷的,三场考试可以说是八股文作的非常精彩,而策论更是相当的出色。

    方望海就算是运作,又怎么能让福建学政也点了苏泽的案首?

    而且方望海是在童子试结束后,才和苏泽结亲的,能让方望海不顾及风评,确实是苏泽太有才华了!

    汪道昆只是感慨方望海的好运气,有这样的女婿,方家三代前程无虞了。

    汪道昆想了想,又将苏泽在童子试策论中所写的钞关法,一并写在了给张居正的信件中,封上信封之后,让书童送去急递铺,发往江陵。

    五月初五,端午节。

    苏泽约着同学一同登高城外九峰山,只看到整个九峰山上香火缭绕,苏泽也被这繁盛的香火气息吓了一跳。

    陈朝源也带着妻儿登高,他对苏泽说道:“九峰山上佛寺林立,有兰若五座,皆是香火繁盛之处,其中香火最盛的是九峰山顶的雷光阁。”

    只要是规模不大的寺院都可以称作兰若,其实九峰山并不高,竟然挤着这么多的寺院。

    “这雷光阁是什么来历?”

    陈朝源说道:“这是宋朝故事了,据说曾经有一道雷光劈在雷光阁中的一根竹子上,竹子被劈成两半,却分成两根竹子存活,时人以为异也,就建造雷光阁供奉雷神。”

    苏泽也觉得有趣,于是和众人一同登顶。

    只是看到了雷光阁中那两根长在一起的竹子,苏泽指着说道:“宋时的竹子,焉有存活至今而不凋零的道理?看来这雷光阁的传说也不过是讹传。”

    “这竹子并蒂双生也是正常,只要将竹脉上的竹笋移在一起就可以了。”

    苏泽说完这些,雷光阁中的道士怒目而视,可是看到苏泽这一群读书人,又不敢得罪,只能怒视他们下山。

    苏泽刚刚回到住所,又遇到了矿坑的小尤太监上门。

    “小尤公公,是矿监有什么事吗?”

    胡太监和小尤太监这两个宅太监,日常是不进南平城的。

    如今他们的实验室得到了苏泽的大力资助,苏泽给他们在南平城里请了厨子,日常采买只要吩咐一声就行,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小尤公公风尘仆仆的说道:“干爹让我请苏先生过去,宫里下来人了,有要事商议。”

    宫里来人?

    “可是矿坑的事情?”

    苏泽第一个想法是皇帝要裁撤矿坑了?

    南平这座银矿一直产量地下,投入堪堪维持产出,朝堂言官也隔三差五将胡太监拿出来鞭尸。

    苏泽自然担忧朝廷撤了矿监,那胡太监就要回宫了。

    小尤公公摇头说道:“不是矿上的事情,苏先生,我们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