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乡试魁首

    第196章 乡试魁首 (第2/3页)

拿起卷子,开始诵读起来。

    “高荐”就是不仅仅通过,还得到了阅卷官的大力推荐,可以列入前面名次的卷子。

    阅卷官写了“高荐”的卷子,房官也要写下自己的推荐等级,还要写下一句话的评语。

    这份卷子用词平实,但是这种写法才是最见功力。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将深刻的道理写出来,检查了卷子没有其他问题之后,房官也在卷子上画了一个圈,提起笔却犹豫了起来。

    汪道昆就任督学之后,福建上下的学政官员都研究了汪道昆的文风。

    这位汪督学算是唐宋古文派,最是推崇平实隽永的文风,并不喜欢秦汉那种大气磅礴的议论。

    这篇文章应该会合汪督学的胃口。

    阅卷到现在,房官也没有看过比这篇更好的文章,他写上“可通经纶”,又附上了评语送了上去。

    通经纶,在前朝就是表示对这一经完全掌握的意思,在卷子上判“可通经纶”,就是同考官认可卷子可以排在本房前五名。

    这份卷子送到了副考官这边。

    副考官是福建学政提学使,作为副考官他只需要看同考官送上来的卷子就可以了。

    当然副考官也是有权力去查看那些罢黜的考卷的,但实际上基本上没有副考官愿意这么做。

    副考官要看五房呈上来的所有卷子,除非是明显不行的卷子,基本上各房通过的卷子,副考官都会同意,一并送给主考官裁定。

    这场乡试的副考官也是个性格柔弱的,基本上下面送上的卷子,也都是按照之前的判词一样送上去。

    烛光下,汪道昆正在阅卷。

    汪道昆皱起眉头,对身边的小吏说道:“去,把玄字丙丁辛号考卷翻出来。”

    小吏惊讶于汪道昆的博学强记,这位主考官的记忆力实在是变态,好几个下面考官没发现的典故错误都被他挑出来,他脑子中就像是刻着四书五经一样。

    就连副考官都不得不佩服,也难怪人家是翰林官,这份记忆力就不是普通人。

    玄字丙丁辛号的卷子也画了三个圈,这表示阅卷官、房官和副考官都认可这份卷子,一般来说能有三个圈,这份卷子只要主考官点头就算是上榜了。

    小吏很快拿来了玄字丙丁辛号考卷的考卷,汪道昆拿起手里的考卷,和这份考卷一一核对起来。

    副考官看向这份卷子,这份卷子他也有印象,七篇文章都算是规规矩矩,但是也胜在规矩。

    文章的结构严谨,书写也很顺畅。

    别小看这顺畅,要知道科举考试是限时考试,短时间内写出来的文章难免会有磕磕绊绊的地方。

    这个考生都七篇文章都像是构思很久的,这样的文章在科举考场上可不多见。

    但是汪道昆看完了文章又说道:“去将玄字丙丁辛号考生的考情簿和底稿拿过来。”

    考情簿就是在考试的时候,吏员登记的答题情况的簿子,是用来登记考卷答题情况的簿子。

    巡视考场的吏员每隔半个时辰登记一次,从簿子上可以看出考生答题的进度。

    汪道昆看着底稿和考勤簿,对副考官说道:“这两份卷子的这篇经义答案差不多。”

    副考官打了一个哆嗦,难道是考场弊案?

    他连忙接过去一看,果然两篇文章的八股文很相似。

    但是这两份卷子在不同的考场,副考官说道:“破题思路相同,答题雷同也是很正常的吧?”

    汪道昆摇头说道:“但是这个考生的卷子有问题。”

    “只是破题思路相同也就算了,举用的例证也如此雷同就少见了。”

    “他的稿纸用的很少,答题的速度很快,这题目不像是当场答题的,反倒是像提前准备好的。”

    “这篇四书义是最难的,这个考生反而没怎么打草稿,而且是先答的这道题。”

    副考官接过去,果然这个考生的考情簿上,他答题的速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