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成圣的路

    第213章 成圣的路 (第1/3页)

    也难怪汪道昆震惊。

    什么叫做“一道德”?那就是给人提出道德标准。

    朱熹作《大学章句》,提出了士子做人的三纲八目,给读书人提供了道德标准。

    三纲者,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给天下读书人提供了道德标准,也给天下读书人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朱熹成了朱子。

    王阳明在朱熹的标准下,提出了致良知之说,又提出了“内圣外王”的标准,进一步给出了读书人的道德标准,于是王阳明成了新的圣人。

    正如同苏泽所说的,朱熹和王阳明给出来的,都是士的道德标准,可是他们没有说工和商要怎么做。

    所以汪道昆才震惊,因为苏泽要做的事情,就是儒家圣人要做的事情。

    不,甚至苏泽要做的事情要比历代先圣还要厉害,他是要给天下所有人都提出道德标准。

    这就是所谓的“混一道德”!

    在震惊之后,汪道昆就是惊恐。

    他拉着苏泽的手,语重心长的说道:“汝霖,这番话你没有和别人说过吧?”

    苏泽摇头说道:“我是读了老师的手稿,才有此感而发,没有和他人说过。”

    “没有说过就好,没有说过就好,这番话可以不要公开说,也不要写出来。”

    汪道昆是真的将苏泽当做学生,他说道:

    “一道德,你可以想,可以默默的做,但不是你现在能向天下人说的,明白了吗?”

    苏泽的野心很大,他是要给全天下人提出道德标准,这是圣人干的事情。

    大明朝不需要另外一个圣人了。

    王阳明只是改进了朱熹的士人道德,就被大明朝廷忌惮了几十年。

    王阳明有平定叛乱的功劳,甚至还以文臣身份封了爵位,但是大明朝廷始终不让他进朝堂,甚至不让他去京师,就是忌惮他新圣的地位。

    在王阳明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心学都是被打压的。

    只是到了如今,心学已经成了读书人都认可的学问了,朝廷才算是放开了对心学的禁锢,因为实在是禁锢不住了。

    而苏泽的野心更大,一旦完成,那就是天下人之师,那是什么?那就是至圣先师!

    没有一个皇帝可以容忍一个活着的圣人。

    汪道昆拉着苏泽说道:

    “汝霖这番话说的很好,等你日后位列朝堂的时候再说,对天下人更有益处。”

    汪道昆也是真心觉得苏泽的那番话有道理。

    他注意到了以西门庆为代表的新型阶层,无论是商人,掮客,还是工坊的工人,他们都从土地的束缚中走了出来。

    没有了土地的束缚,也就没有传统的土地宗法的港湾,他们不容于农业土地道德的标准,虽然掌握财富却成了社会抨击的对象。

    新阶层的道德困境,也让他们自甘堕落。

    汪道昆站起来说道:“汝霖你才二十三岁,明年就是会试。你在二十七岁之前还能参加两次科举,二甲进士就可以入翰林院。”

    汪道昆说道:“等你日后成了阁部大臣,再说这番话就行了。”

    苏泽心中冷笑,别说是做了阁部大臣,就是做了摄政大臣,皇帝也绝对不会容忍自己说这番话。

    一道德的威力太大了,这不仅仅是成圣的问题。

    一旦苏泽真的提出一个全民认可的新道德标准,那就意味着他成为所有新阶层的引导者,他自然就会成为新阶层的代言人。

    大明皇权连宰相都容不下,还要用什么内阁辅臣来装点门面,又怎么能容忍一个活着的圣人呢?

    不过苏泽也没有傻到现在就公开宣扬自己的理论。

    他还没有想好具体怎么“一道德”,这并不是提出一个标准就行了的,而是要其他阶层的人都认可这个道德标准。

    特别是要让掌握了话语权的儒家士子承认这套标准,以苏泽目前的名望和实力,都远远没到这个时候。

    之所以对汪道昆说,是因为汪道昆是自己的房师,是自己天然的政治同盟,而且汪道昆确实是一个有抱负的读书人。

    汪道昆叮嘱完毕,又觉得兴奋异常。

    他写的《金瓶梅》,对于书中人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