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使用国策—改稻为桑

    第281章 使用国策—改稻为桑 (第1/3页)

    嘉靖三十九年,腊月,京师大旱,帝令蓝道行在天坛祈雨。

    皇帝心情有些不好。

    按照惯例,内阁、六部和司礼监在每年的年底,也就是腊月封印之前,要在御前进行年末的财政会议,确定去年的各部开支,决定明年的重要项目。

    这也是自从嘉靖皇帝修仙问道之后,每年必定会旁听的会议。

    但是今年的御前会议,内阁、司礼监吵个不停,司礼监始终没有批红。

    内阁和司礼监只能将最终的结果送到皇帝的御案上,请求皇帝的圣裁。

    这些年来,嘉靖皇帝愈发的对朝政松懈了起来。

    不仅仅是朝政,就连祭祀山川日月,列祖列宗这些事情,也都交给了勋臣代祭。

    这些年来,成国公朱希忠被外朝戏谑为大明大祭司,本来应该皇帝出席的那些祭祀活动,几乎都是成国公代劳了。

    只是这些年来,成国公朱希忠也日渐老迈,逐渐没办法适应在老家凤翔、南北二京、京郊皇陵之间来回折腾了。

    虽然心里不愿意承认,但是嘉靖皇帝也感觉自己老了。

    前几日皇帝召见了定国公徐延德,看到这位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勋臣也已经老了,一向对臣子没什么温情的嘉靖皇帝,竟然拉着定国公拉起了家常。

    这定国公祖上追溯到徐增寿,也就是开国功臣徐达的第三子。

    定国公和南京的魏国公,都是徐达两子留下来的血脉。

    靖难之役的时候,徐增寿暗中给成祖朱棣在南京当内应,虽然被建文帝杀死,但是徐增寿一脉的定国公由此显达。

    而在南京的魏国公徐辉祖支持建文帝,被成祖朱棣靖难之后削爵幽禁,却没有革去他的世袭爵位,只不过后来魏国公一脉也只能留在南京。

    现任魏国公徐鹏举,因为振武营兵变的事情,被革去了军中职位,如今赋闲在家。

    相比之下,定国公徐延德倒是破得到皇帝的信任,经常能出入宫廷。

    只能说徐达儿子们的站队功力了得,现任定国公徐延德也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从来不对朝廷大事发表任何意见。

    “你长子徐文璧也成年了吧?”

    徐延德恭敬的说道:“犬子已经成年,明年就要应袭了。”

    应袭就是勋贵的继承人到了二十岁,可以担任一部分职位等待继承爵位了。

    嘉靖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让文璧这孩子出来做点事,让他先典宿卫禁卫吧。”

    就连向来稳重的定国公徐延德也是一喜,禁卫宿卫的红盔将军们都是勋臣子弟们担任,典宿卫就是御前侍卫首领,这可是相当关键的职位。

    虽然说自从土木堡之后,禁卫红盔将军的地位大降,已经变成了礼仪性质的仪仗部队,但是典宿卫这份差事还是很有分量的。

    嘉靖皇帝突然说道:“陆炳死了。”

    徐延德再次恢复了之前那副木头雕塑的样子,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的死,如今已经是京师的禁忌话题。

    自从上一次俞大猷那件事之后,陆炳名为养病,实际上等于被皇帝剥夺了锦衣卫指挥使的权利圈禁在家。

    十一月,又发生了一件事。

    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因为天象示警上书皇帝:“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结果是周云逸因为“妖言惑众,妄议朝政”,被皇帝下令廷仗,最后死在紫禁城午门前。

    而周云逸死后,一直在家中养病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突然进宫,可这一次陆炳没有从宫内出来。

    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锦衣卫指挥使陆炳暴死在宫中,京师流言纷纷。

    皇帝又说道:“杨慎也死了。”

    可怜的徐延德搜肠刮肚,总算是想起了杨慎是谁了。

    杨廷和之子,因为大礼议被贬谪到云南一辈子的杨慎,终于死了。

    嘉靖皇帝拿出一张纸,念诵起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