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场会

    第337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场会 (第1/3页)

    嘉靖四十二年,内阁只有首辅徐阶和次辅袁炜,辅臣只有赵贞吉一个。

    袁炜,字懋中,浙江余姚人,是嘉靖十七年的探花。

    袁炜本来被嘉靖皇帝点为状元,但是在最后的礼仪性质的临殿答对中出言不逊,被贬为了探花。

    袁炜的性格就是如此,见他人所作,稍不称意,便大肆诋毁、讥诮。

    他才思敏捷,也因为文采好,在之前的“青词吃鸡大赛”中平步青云,一步步高升。

    不过如今袁炜的地位却很尴尬,他是浙江余姚人,也就是如今朝堂上不受待见的“浙党”。

    然后袁炜主持了嘉靖三十七年的会试,申时行、许国、王锡爵,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之前他也和三人非常的亲近。

    如今申时行已经确认从贼,剩余的两个家伙也被锦衣卫暗中跟踪看管起来。

    袁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上书给许国王锡爵作保,朝廷才没有罢他们的官。

    但是袁炜也日益不受待见,每天去内阁也就是装装样子,政事上他基本上不插手。

    赵贞吉入阁之后,袁炜更是连内阁都很少去,告病在家。

    不过这一次的元宵会议,袁炜是不得不参加了。

    六部中,吏部尚书严讷,户部尚书是赵贞吉兼任的,礼部尚书李春芳,兵部尚书杨博,刑部尚书黄光升,工部尚书雷礼,也全部在殿内在列。

    其中兵部尚书杨博,就是之前执行了朝廷命令,掘开淮河大堤阻挡倭寇的南京兵部尚书。

    杨博背锅下台后,因为他了解江淮战事,又很快被启用为兵部尚书。

    常年道袍的嘉靖皇帝,也难得换上了龙袍,在太监们的簇拥下来到了殿内。

    众人跪下来口呼万岁,皇帝高坐在御座之上,清了清嗓子说道:

    “今日之议,史官皆不在列,也不入起居注和实录,众卿家可以畅所欲言。”

    皇帝这句话说完,众人更是紧张。

    正常的国家会议,史官都是要在旁记录的,会议内容都要编入实录中,作为日后修史的素材。

    皇帝这么说,更是说明今天会议的内容事关重大,而且弄不好就要留下千古骂名。

    果然,嘉靖皇帝说到:“今日之议,就是九边精锐南下之后,和苏贼决战的地点。”

    果然是这个议题。

    众大臣都沉默了起来,大家都很清楚,这样重大的国策,一旦战事有什么差错,那提出国策的人必然要背锅。

    大家都已经位极人臣了,只要赖在位置上就能行,根本没有必要冒险。

    看到群臣都不吭声,皇帝心情更差了,他看了一圈还是先点了内阁首辅徐阶的名字。

    “徐阁老,你是阁揆,你有什么想法?”

    徐阶也是老油条了,他直接说道:“臣不通兵事,不敢妄言,朝廷定下决战地点,臣等必将做好后勤辎重的准备。”

    徐阶的老油条不出皇帝的意料,但是此时皇帝还是表现出了对他的不满。

    看向四周,皇帝还是点了专业对口的老臣,兵部尚书杨博。

    杨博管着兵部,他自然不能再以“不通兵事”推脱了,杨博只好说道:

    “臣以为,贼兵火器凶猛,但是装填需要时间,若是能以骑兵冲锋入阵,必定能够攻破敌阵。”

    “所以臣认为应该在适宜骑兵冲锋的地方决战。”

    杨博这句话等于没说,从决定调集九边精锐南下的时候,用骑兵对付鸟铳手的战略就定下来了。

    “说地方!”

    杨博只能硬着头皮说道:“臣以为,江淮水网密集,不适宜骑兵冲锋,决战之地应该放在济宁州。”

    济宁州,就是现在济宁市,是鲁国的故都,也是运河水网上的重要城市,地处于齐鲁平原地区,是大明在山东的重镇。

    杨博这个提议,也是兵部反复讨论确认的。

    之所以不将决战地点放在徐州,还是运河的问题。

    在宋代之前,徐州的运河是沟通淮河和泗水,一路北上的畅通水道。

    但是在南宋的时候,因为北方游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