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场会

    第337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场会 (第2/3页)

民族政权的治理水平低下,导致了黄河泛滥的问题,先后发生了黄河夺泗入淮,又夺淮入海。

    原本通畅清澈的泗水和大运河徐州段,也变得泥沙淤积,也也阻断了整个徐州运河的通畅。

    因为河床升高,所以必须要不断的加固堤坝,导致徐州城北部的河流就同黄河一样是地上悬河。

    而徐州的淤塞,导致了大运河在徐州这一段变得非常难走,有时候船只都无法直接通航,需要经过专门的水道人力拉过淤塞的航段。

    在苏泽穿越前那个历史时间线上,万历年间就是因为运河徐州段经常的壅塞,最后开凿了经过台儿庄的泇运河,绕开了运河徐州段,也让徐州从这个时候开始失去航运中心的地位。

    不过在这个时候徐州依然是航运的枢纽城市。

    杨博和兵部商议不在徐州决战,就是因为徐州段的运河难走,将兵马和辎重武器运到徐州耗费巨大,所以兵部才觉得应该在济宁决战。

    但是兵部这个建议刚说完,赵贞吉立刻站出来表示了反对。

    “臣反对!”

    皇帝看向赵贞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赵贞吉说道:“济宁府是鲁西北的屏障,若是济宁府丢了,北直隶将无险可守,到时候朝廷又要如何?”

    皇帝皱起眉头,不过赵贞吉说的没错,如果在济宁决战输了,那苏泽的军队就可以沿着大运河一路上北上进军京师,那时候朝廷要怎么办?

    总不能学着元顺帝北狩吧?

    赵贞吉说道:“臣以为,应该在徐州决战,以徐州之地利,进可以骑兵冲锋决战,退还可以用徐州城防守。”

    在场的大臣纷纷点头,就连杨博也说不出反对的意见。

    至于大运河难走,实在不行就苦一苦百姓好了。

    但是众大臣很快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连赵贞吉也突然闭上了嘴巴。

    在徐州决战,就意味着要放弃整个南直隶,这其中包含二京之一的南京,以及大明祖陵凤阳。

    丢掉南京和凤阳的责任不小,在场所有人都不敢担。

    皇帝看到众大臣都不说话,这个责任他自然不能担,场面就这么尬住了。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低头看看地上的金砖,全都不吭声。

    看到这个样子,皇帝再一次怀念起严嵩来,以前这个时候,严嵩都是能背锅的。

    无奈之下,皇帝只能说道:“下令九边军队在徐州城集结,辎重军粮装备先送到徐州城下。”

    接着,皇帝又补了一句:“给南直隶总督张居正下令,二月底将士兵撤往徐州!”

    “南京五军都督李廷竹,死守南京待援!”

    等到皇帝说完,众大臣纷纷领命而出,只有赵贞吉还留在殿内。

    徐阶用充满玩味的目光看了一眼自己这个刚入阁的弟子,也大步离开了殿内。

    “臣请留对。”

    赵贞吉请求留下来单独奏对,这算是明代官场上的大忌讳了。

    大臣事无不可以对人言,单独留对往往会贴上奸臣佞臣的标签。

    等到众大臣都离开,赵贞吉这才说道:

    “陛下,臣还有一策。”

    “爱卿请讲。”

    “徐州城北河道高出城墙,是一座悬河,若是战事不利,可以炸毁悬河,用洪水冲垮苏贼。”

    “苏贼兵精,武器打造不易,士兵训练也不易,只要能一举灭之,东南就能传檄而定了!”

    皇帝虽然没有表态,但是赵贞吉已经敏锐的感觉到了嘉靖的欣喜之情。

    赵贞吉明白了皇帝的心意,立刻说道:“臣会派遣心腹布置这件事。”

    君臣二人都露出笑容,只是此时没有人顾及徐州城内的百姓。

    大明朝廷这台破烂机器终于动了起来,各路信使从京师出发,九边的军队也被集结起来。

    而此时的苏泽,已经悄然来到了上海抗倭总团。

    苏泽和林默珺并肩走在日后称之为外滩的上海码头边上,苏泽询问道:“冬衣怎么样了?”

    林默珺说道:“冬衣已经发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