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琉球商人真的太给力了!

    第372章 琉球商人真的太给力了! (第1/3页)

    从苏州府到南京城,这段路并不长,但是李舜臣却足足走了大半个月。

    李舜臣之所以走得这么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字——穷。

    进入东南之后,李舜臣就身无分文了,他不得已先在苏州城内找了个活儿干。

    只可惜他是个朝鲜的读书人,又没有技术,想要找个织工的工作都没人要。

    李舜臣好不容易,在一家规模百人的织布厂找到了一份抄报纸的工作。

    抄报纸,就是将报纸的消息抄写下来,贴在工厂休息区的布告栏上。

    当然不可能全部都抄,李舜臣只需要将头版的重要新闻抄写上去就行了。

    设立布告栏,这是苏州知府何心隐对各个工厂的要求,除了报纸之外,东南大都督府的新法令,以及苏州府衙的新法条也要求抄写在布告栏上,让所有百姓知晓。

    李舜臣能读能写,这份工作干起来还算是轻松。

    识字的工人毕竟不多,李舜臣除了抄报之外,也会给这些织布工人念报纸上的内容,他将这个当做练习汉语的机会,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说的很流利了,初次见面都认不出他是朝鲜人。

    这个时代的朝鲜,本来就和大明相差不大,朝鲜是大明所有藩属国中最恭顺的一个。

    不仅仅朝鲜的制度完全照搬大明,朝鲜的货币也基本上都是大明的,朝鲜也学大明搞科举,教材也都是四书五经。

    朝鲜大臣写的奏章,引经据典的水平不亚于大明读书人。

    李舜臣很快就适应了在东南的生活,在工坊老板那边拿到了半个月的工钱之后,李舜臣终于启程前往南京。

    等到了南京之后,李舜臣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果不其然,他的身份想要在南京入学,的确非常的困难。

    天工书院可以招收外国学生,但是外国学生能学习的课程很少,还需要有人作保才能入学。

    国子监就别想了,李舜臣看到国子监前等着报名的读书人排的长龙,这些还都是东南地区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

    大都督府已经放出风来了,今年入国子监只要参加选拔考试就可以了,但是明年想要做官,要先参加东南举办的科举考试,然后还要入国子监学习毕业才能授官。

    如此一来,还不如今年抓紧时间就入国子监好了。

    国子监附近的旅店都租住一空,就连南京城内的寺院都空出禅房,给这些读书人租房备考。

    听说年底就会举行国子监的最后一场入学考试,这一次也是大都督苏泽亲自出题监考的,读书人们都卯足了劲儿,想要能给大都督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李舜臣连朝鲜的功名都没有,更别说参加国子监的考试了。

    那些私人书院的学费昂贵,李舜臣也没钱去读,他还记得审批入境的小吏岳伦的教导,如今东南的书院鱼龙混杂,真的有本事的书院不多。

    李舜臣在苏州积攒的钱也快要用光了,不得已他又要在南京城找工作了。

    只是临近年关,很多工坊都不招工了。

    “卖报卖报!广西瑶乱!我新军第四旅进广西平叛!”

    “午时折扣,只要五十钱!”

    李舜臣摸了摸口袋,随着油墨、造纸和印刷术的进步,如今一份报纸的售价已经降到100文钱。

    大部分报纸在早上就已经卖完了,上学读书的,上衙门办公的,去工坊干活的,早上工作的路上都会买上一份报纸,又或者让报童在早餐之前送到家中。

    不少识字的殷实家庭,都有了阅读报纸的习惯,报纸上的新闻也会成为工作时候的谈资。

    等到中午还卖不掉的报纸,一般就会打折出售,不过这时候新闻已经成为了旧闻,失去了谈论的价值了。

    五十文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很贵的,李舜臣如今暂时住在鸡鸣寺的出租禅房中,禅房可以借阅旧报纸,他很少买新报纸看。

    但是靠着旧报纸上的招聘启事,李舜臣连续几次去应聘都去晚了。

    毕竟鸡鸣寺提供的旧报纸都是几天前了,人家招满了人也不奇怪。

    李舜臣咬着牙,从口袋里掏出枚当五十的铜钱,递给报童说道:

    “来一份最新的报纸。”

    报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