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政

    第415章 政 (第3/3页)

权力大小,这是一个薛定谔的问题。

    遇到一些强势的内阁辅臣,那就可以军训六部和言官,像是严嵩那样把控朝政。

    遇到弱势一点的内阁辅臣,那就是橡皮图章,连日常工作都是混日子。

    明廷的内阁制度,对于皇帝来说“好就好在”这个含糊其辞,其内阁职权完全靠内阁辅臣自己去“争取”。

    遇到懒惰一点的皇帝,比如嘉靖和现在隆庆这样的,就可以给内阁多一点权力。

    遇到勤政一点的皇帝,就可以绕过内阁自己掌控朝局。

    而东南的这一套内阁体系,是从法理上规定了大臣的地位,并且明确规定了各内阁大臣的职权范围,这就不是明廷内阁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宰相了,而是真正的能够参与国政,决定国政的重臣。

    内阁,吏部、户部、工部、礼部、刑部这五部,新成立的陆军部和水师部,合称为七部,这是东南最主要的行政部门。

    除了这七部之外,还有几个直属于内阁,但是不归任何大臣负责的独立部门。

    大理寺,在大理寺下设立“秋审厅”和“上诉厅”。

    死刑犯都是秋后问斩,秋审厅专门负责地方上报的死刑案件复核。

    “上诉厅”则是对府县两级判院审判结果都不服,最后上诉的审理部门。

    司农寺,负责推广新的粮食作物和推广新农业技术。

    太仆寺,负责全国的马政和渔政。

    鸿胪寺,负责对外的使臣的接待,也负责向外派驻使臣。

    宗正寺,负责僧道等宗教的管理工作,负责发放度牒,确认佛寺道观主持司库等重要职位的任免确认。

    在五寺之外,还有两监。

    分别是军械监,负责火炮,火枪等军械的生产,军用船务生产的舰船也归于这个部门。

    将作监,负责官办的矿坑、铁厂、工坊,管理官办工坊的匠官和工匠们。

    以后的内阁大臣是苏泽这个大都督直接任命之外。

    七部、五寺、两监的主官都通过廷推产生。

    而能够决定廷推结果的人,就是内阁大臣、五部五寺两监的主官,以及都察院的御史代表。

    虽然苏泽这个东南大都督拥有对廷推结果的否决权,但是内阁和各部寺监的权利已经要大大加强了。

    不过与此同时,都察院也被大大加强。

    御史人数从明廷的几十人增加到一百人,这些人则不是通过任命,而是各府县通过各种方式选任出来的。

    身份也不限于读书人,包含军人,农夫,商人,只要能被选任出来,就可以担任御史。

    都察院拥有对所有部寺监等部门的人事任免,财政支出监督审核的权利,还可以提出联合动议罢免大臣和各部寺监主官。

    至于这些督察御史要怎么选任,报纸上也没有说,还要看制宪会议后的结果。

    对于这个新闻,东南各阶层的态度不一。

    普通百姓并没有太大的感觉,毕竟高层距离他们太远了。

    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苏泽叫大都督还是皇帝,大将军,都是东南的统治者,只要是苏泽在这个位置上,百姓并不会感觉太大的区别。

    但是对于那些读过苏泽新学理念的年轻读书人来说,这可就区别大了!

    从打破君权天授到主权在民,再到东南推行的制宪会议,都让一些读书人想到了最近学术圈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

    西周国人暴动后的“共和”时代。

    难道苏大都督真的有这个想法?

    东南猜测纷纷,但是新出现的阶层,却对这个制宪会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许是他们登上政治舞台的契机。

    但是这套引起东南地震的新闻,却没有在东南军政上层引起什么波澜。

    因为苏泽的执政根基实在是太稳固了,军政的高级官员不是他的门生就是故友,军方更是牢牢掌握在他手里。

    在一部分传统官员看来,所谓的制宪会议不过是走个过场,苏泽担任什么职位,他都是东南的执掌者。

    晚了点,这章太难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