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高拱倒台

    第418章 高拱倒台 (第2/3页)

臣杨廷和轻松斗垮了。

    这才以往的朝代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隆庆皇帝就是嫌内阁和六部掣肘,不让他好好花钱,这才派出矿监为他敛财的。

    高拱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庞,虽然对他们的义气上书不报希望,但是他也觉得这些人也许是明廷最后的希望。

    杨博收下了左顺门前读书人的联合上书,然后劝说众人返回自己的住处,等待朝廷的回复。

    一些跪在雪地里冻僵了身体的年轻读书人有了台阶,纷纷站起来。

    只有第一排的佟安等人岿然不动,依然跪在雪地之中。

    杨博叹息一声,命令通政司的官员拿来狐裘,亲自给这些跪在雪地里的读书披上,这才说道:

    “老夫这就入宫,面呈你们的上书。”

    这下子大部分读书人都散去,只留下几个坚定分子还留在这里。

    杨博等内阁大臣拿着上书,来到文华殿求见皇帝。

    隆庆帝立刻打开文华殿大门。

    杨博手捧佟安等人的上书说道:

    “陛下,左顺门外的大部分士子都散去了,这是他们的上书,请陛下御揽。”

    冯保结果厚厚的上书,只觉得沉甸甸,送到了皇帝的御案上。

    翻开上书,看到撤回矿监、恢复相权,廷推大臣,全面新务的请求,一向脾气温和的隆庆皇帝也勃然大怒道:

    “反贼!冯保,派锦衣卫去查带头上书的那几个!是不是东南安插的细作,故意搅浑了朝廷!”

    杨博和高拱立刻说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高拱硬着头皮说道:“陛下,这些读书人可不仅仅是监生秀才,他们背后都是天下士绅,是天下的读书人啊。”

    隆庆帝也冷静下来。

    他看着自己的这位老师,心情复杂。

    高拱有定策之功,当年高拱提出离开西狩队伍,去宣府集结边军收复京师,后来又是高拱带他劝说自己登基。

    原本隆庆皇帝是对高拱非常信任的,将吏部、户部和京察都交给他办。

    可这一次公车上书,让隆庆帝怀疑了。

    难道内阁辅臣这个位置还不够,高拱还要当宰相?

    当了宰相呢?难不成还要当皇帝?

    皇权就是这样的冷酷和排他,隆庆帝对高拱的那点情分,也早就已经消磨光了。

    隆庆帝放弃了惩治带头上书读书人的想法,准备留着以后秋后算账。

    杨博又说道:“陛下,读书人上书还是小事,他们也是心向朝廷的。”

    “如今当务之急,是山东的战事。”

    高拱疑惑的看向杨博,这位泥塑阁老怎么突然转性了?一下子这么话多了。

    这其中必定有反常之处!

    杨博继续说道:“臣以为,徐文壁不堪大任,辜负陛下信任,应该立刻让他解职回京。”

    隆庆帝立刻点头,这一次战败前线的背锅侠就是徐文壁了,这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情了。

    “可撤回徐文壁,山东大局应该交给谁来主持呢?”

    杨博继续说道:“山东大败,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三镇新军统制官谨慎,没有跟着徐文壁制定的计划冒进,保全了三镇精锐,才没有酿成大祸。”

    隆庆帝连忙点头,一开始接到山东战败的消息,隆庆皇帝差点吓死。

    后来知道折损的是山东地方军和乡团之后,皇帝才舒了一口气。

    如今杨博提到了山东的问题,又让隆庆帝紧张起来。

    只听到杨博说道:

    “如今三镇新军都对徐文壁不满,之前去职的王本固也在报纸上列数徐文壁的罪状,山东地方军和乡团也将战败的责任都归咎再徐文壁身上,当务之急还是要立刻将徐文壁罢职。”

    隆庆帝连忙点头,可是他又说道:

    “可若是徐文壁罢职,何人能够担任新军大臣,统御山东兵马呢?”

    杨博这一次没有和之前一样如同泥塑一样不说话,而是立刻说道:

    “臣以为,新军学堂祭酒李成梁可堪大任。”

    高拱几乎是脱口而出说道:“不可!”

    高拱盯着杨博,杨博肯定是已经和李成梁达成了什么秘密协定,才会在自己去职之前推荐李成梁。

    高拱压了李成梁这么久,就是不想让他染指军权。

    若是李成梁真的去了山东,那高拱压制新抬头的军方势力的努力就全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