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罗厂长

    第一百五十六章 罗厂长 (第2/3页)

跑到出入口那,每出来一辆,大家都是欢呼鼓掌一次。因为在宣布时间达到标准的那时候,十辆方块车,依然没有一辆掉队,而且随着驾驶员熟悉了那些障碍的道路后,每圈行驶的速度还加快了不少。

    随着最后一辆车成功回到测试现场,张厂长是立刻让人把准备好的爆竹给点上了。

    这一结束,在场的地方单位各个部门都前来祝贺,那些报社记者拍起照来也比一开始主动热情的多了。这要是测试没通过,报社也会报道,但最多就是赞扬一下汽车修理厂的开创精神,上报也不会有一张照片,省得站报纸的板块地方,然后成为一个趣谈。

    但成功了就不一样,这篇幅就大了,会介绍带领人是谁,历时多少时间,如何艰苦奋斗,辛苦研发的。因为不管伱事实如何,现在国内需要这样励志的开创事例。

    这时候,到场的人,想要买车的那些企业单位,想的是计划外的订单。这方块车肯定是要立刻投产了,但会是计划生产。这计划内的订单,很多中小企业不敢想,申请了也不知道排到何年马月,都指望着计划外的。

    而地方单位这定量生产,也不好瞎定。定的计划太高,完成不了,只会打击生产的积极性。太低,地方单位吃亏。

    现在的企业生产单位,虽然是国营,但也是有自留金的,不可能生产多少卖了多少钱都一分不留的上交,然后用钱的时候又向财政申报吧。

    在解放初期,企业的经营利润方针是,生产商业型企业可以自留2.15%~5%的计划内利润。利润越高的产业,自留订的就会越低。就比如火柴厂,这类便民产品,依靠的是走量,一盒火柴利润和成本比例很低,基本上能定个5%的自留金。

    5%的自留金,很好计算的,这时代企业购买东西,像原材料供应之类的,就是先拿货,一分钱也不给,每个月到时间了就财务对接,把购买的账单一清,工人工资一发,剩余的就是利润了,企业就能自留5%,其他的都是要上缴国库的。

    这上缴国库,那就是地方与国家的事情了,义安想要发展建设就指望这利润。

    但只有5%的自留金,甚至高利润的企业一般只有3%左右。也就是你定价卖一百元的东西,扣除成本,人工,最后企业能到手的自用金可能就二三块钱。

    就拿方块车来说,五千一台,成本算你一千五,你利润三千五,然后企业按照3%自留,也就是一百块钱。

    这一百块的自留金,厂里就可以随便用,发奖金发福利,过年给大家直接发肉发什么。有效益的企业福利就好点,每效益的,过年发点票据,其他什么都发不出来的也有。

    五千块的产量,企业才能自留一百,有多少企业一年的利润能有五千。像一些县城的竹编厂,就是卖篮子,竹床和椅子还有竹编热水瓶套的。正式工都不敢有多少,利润能发的出工资就算不错了,如果有几百块利润,厂里也就拿几块钱。一年下来,最多就是自留几十块,就这点钱你还不能一下折腾完了吧,过年一人发块肥皂或者毛巾什么的,也就那样了。

    不过这说的都是计划生产内的自留金,如果都靠这样一点比例的自留金,平时想额外买点肉给厂里加个餐都不行。工人干活能有积极性?

    所以在这计划生产内的利润自提存留之外,还有一个计划外的自留金。计划之外的,就叫超计划利润,比如定的是十辆车的计划生产,你生产了十二辆,这另外两辆卖的钱就会成为超计划之外。

    最初超计划利润定的是12%~20%,作为企业奖励基金。但国内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点自留,也就够稍微多发点东西。毕竟本事的计划生产量就不容易完成,你超又能超多少。

    而到后面,为了刺激企业生产,直接搞了一个超计划生产,企业单位可以自留40%。这一下就不得了了。只要稍微利润可以的厂,那都是掐准时间干活,一点都不停歇,就是为了把计划内的生产完成,多弄点计划外的。

    不过这说的是解放初期的利润分配计划,现在又不一样了,现在比最初的时候,经济好多了,计划外如果还用40%来作为奖励,就太多了,不但降低了标准,而且企业留成还规定了用途。

    比如研究技术的费用,新产品的试制费,还有劳动安全保障费,零星固定资产购置费,都由企业利润承担。当然了,这说的是商业企业单位,也就是汽车厂这种制造商品的企业。而地方单位和服务单位,那些费用还是由国家承担的。

    这也是为什么罗成申请研发方块车,是像汽车厂申请,而不是地方单位申请的原因。还有劳动安全保障费,就是工伤,医疗,养老。都是依靠企业的利润来支持。固定资产购置费,也很好理解,单位职工楼,现在商业企业得自己掏腰包,地方单位只负责非商业单位的了。

    所以现在虽然还是工人时代,但已经开始特别看中企业效益了。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