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 扩张

    第二百七十四 扩张 (第2/3页)

是赵主任这边,汽油发动机按照罗成的要求,改造出两缸发动机了。油耗也是通过很多次油管的调整,弄出了一个合理的标准。但发动机的造价其实剩不了多少,实惠的还是使用这发动机的。

    比如已经安装了几台在方块车1.0上面,这车更适合巡查使用,虽然减少了动力,但也足够用了。在油耗方面能省下不少,同样的油量,行驶距离起码增加了百分之七十多。

    不过国内一方面是资源短缺,一方面又不太重视节能减排。主要还是车辆这东西都是单位的,用起来多耗点油不心疼。

    而罗成让军工厂的机械工程师研发这种发动机,其实还是想走出口路线。卖给英国法国或者一些国家,这时代其实国外就有很多农场主了,乡村到城镇距离也远,只要造型再弄一下,卖给他们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鹰酱国也有很大市场,可现在两国关系不好,要卖的话,也不好直接卖。

    除了发动机有了两缸的,气压冲压机也研制出来了,但目前也就是增加了小型冲压机的冲压力。并不能解决材料方面冲压变形裂开的问题。

    比如以前纯机械冲压,一吨的冲力,可能机器就要几吨,现在同样重量的机器,冲力能通过气压之力提升几倍都有可能,使得冲压机能灵活多变。

    新研发的冲压机器,用途其实很广,有合适的刀具,那种只需要切割的冲压力,十分的时候。比如印刷厂的冲压切纸机,火柴厂的切木材机器,其他很多厂只要能用上冲压机的。这气压技术一用上,机器能节省很多制造钢材。有些七八吨重的大机器,用上气压技术,能节省几吨钢材。

    而材料少,自然就轻便,组装和换模板也方便。

    其实气压技术,国外也早就有了,只不过国内工业薄弱,连空气压缩机都是进口的,怎么可能会去在进口的设备上还研发更多的运用。要改良研发,也得先仿造出来后才行。

    这技术,汽车厂现在也能用上,但效果其实不大。不过在大型冲压机上,那就无比珍贵了。你一吨冲压力想变两吨很容易,但机器达到一定规模,再想依靠机械的方式增加冲力,那机器得做的多大才行。

    所以,赵主任介绍的时候,表面是平静的,内心其实是激动的。这技术,军工业造飞机坦克用的上,就算民用,给机械厂用,能让冲压机整体升级。另外就是轧钢厂,他们冲压的都是铁锭钢锭,火车车轮都是轧钢厂冲压锻造出来的。

    在赵主任的眼里,这可比发动机的四缸变双缸重要多了。冲压机是一个机器的体系,有了这技术,生产这方面的机器得省多少钢铁。有这一个技术,上报上去,要是想开一个冲压机厂,保证上面会有政策支持。各城市以后要购买冲压机,都会被要求来买这气压冲压机,因为节省钢材,现在的中国浪费不起钢材。

    不过真上报了,除非能立刻大量生产,否则上面肯定会派人来谈话。你想开冲压机厂可以,哪怕只生产冲压机,上面也能让机械厂帮你代销售。但你要产量跟不上需求,应该就会让你把技术上交,然后划分区域开新工厂。又或者是以前的冲压机厂来学习新技术。

    不过气压冲压机,对于罗成来说,国外已经有了,无法出口。那就没啥意思了,在国内也只能说追赶,而不是突破新技术。

    这事,交给宣传部去联系报社的人,把饵抛出去,到时候换点有用的东西来。在这年代,技术这东西,哪怕是个人研发的都要奉献出来,何况还是汽车厂国家企业研发出来的。但好处是能要的,要进口设备,粮食,还是研发资金,都好说。反正给你也不是你个人的,罗成依然还是一个月二百出头的工资福利罢了。

    赵主任这边说完,就轮到姜组长了,货车已经造出来了,目前也在检测性能,检测的方式就是挂靠在运输站。一辆货车的运输力可以当七八辆卡车了,货车太大,这年头还没有开过十来米长货车的司机。

    还是从运输站,直接调遣了一个技术好的司机来汽车厂,也算是间接挖了运输站一个司机吧。

    当运输站听说汽车站弄出了一辆十二米的大货车,能装二十多吨左右的货。都亲自派人来查看了,可惜的是,汽车厂有自己的运输队,这以后汽车厂要再生产这样大的货车,好像短期内也没运输站的份。

    现在测试货车的标准,也是按照济城那边的方式来的。那边是运行二万多公里,看出不出故障,不过并不是载货运行。而汽车厂这边,是直接拉货。只要送货地相同,一趟能拉几家小厂的货。

    这货车开出去,没见过世面的人,还说火车开到马路上了。不过现在的问题是,货车还没跑到达到检测的公里数,是投入生产呢,还是等待结果。

    说到这个,罗成也沉思了一会,这货车的制造,其实他没利用多少系统签到来获得技术。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份大致的结构图,真正浪费签到比较多的还是气压技术的签到。而这气压技术弄出来,也是让胡平老师去协助姜组长他们一起弄的这货车。

    而货车的发动机是采购的,组装部分是姜组长带着人,一直不断设计改良,查阅资料,甚至一些数据还让高茹邀请学校来计算出来的。

    按理说,该考虑到的都考虑了,甚至还询问了济城那边第一次试制货车失败的原因。所以哪怕汽车厂这边是第一次试制十二米的大货车,也是十分谨慎的。

    思考了许久,货车在路上跑,要是在后世,两个司机轮流交班,一天跑上千公里都很正常,按照测试的公里要求,半个多月就能达到了。但上次罗成是跟人家货车司机去SH城的,没高速没国道,甚至省道都不一定算的上,晚上还没灯。

    在路上开,除了早上起来的早,多开一会,一天其实开不了多少公里。算下来,要等到合理公里测试结果,起码还要一个月。

    最后,罗成让后勤部先去采购一些大货车的部件。先部急于组装,反正就算货车测试出问题,也部可能放弃货车的开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