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98章 阅卷(2)

    第一卷 第198章 阅卷(2) (第1/3页)

    杨寅秋先看此文破题。

    怀人之诗,备道其所为怀者焉。

    看到这,他微笑点头对一旁的彭汝玉道:“又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为什么说这开头有意思?

    因为,通过【怀人】二字,作者直接告诉阅卷人,你别考察我了,毛诗和朱子所言我全都看了。

    上面都说了,《卷耳》乃怀人之作。

    上来用两字既点题,又告诉阅卷人,我是学霸,这题目难不住我。

    考生和阅卷人有的时候通过题目也是可以对话的。

    比如考数学,应用题明明四则运算就能解决问题,小学生非要用微积分解答这题,阅卷人看完后便对这个考生的实力有所了解,并且对他的调皮微微一笑,心想:“你小子来我这卖弄来了!”

    不过,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沟通交流方式,杨寅秋不仅没有着恼,反而因为此文作者的一个小小调皮,心中微微一笑。

    这时,他读到承题部分:“夫怀人之于无穷也,歌《卷耳》足以尽其变矣。”

    这段话有进一步道出《卷耳》几乎穷尽了怀人时复杂的情感变化。

    破题、承题紧扣《卷耳》全篇文本,论说诗之情、情之变的核心概念,用后世的话来讲,其实作者的侧重点却是在说诗学的理论总结。

    再往后看,只见考生写道:“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恋之,故赋此诗。托言方采卷耳,未满倾筐,而心适念其君子,故不能复采而缜其大道之旁也。”

    “又托言欲登此巍巍之山,以望所怀之人而往从之,则马罢病而不能进,于是且酌金瓯之酒,羡里拘幽之日而作耶?然不可考也!”

    杨寅秋眼睛一亮,一拍大腿激动了。

    不管是毛诗还是朱子,都说这是后妃的怀人之作。

    但是这个考生却进一步阐发,估计这首诗写作时间应该是文王被商纣拘在羡里时所作。

    后妃见王上久久不回,心中应该是十分忐忑思念的。

    将一种情感直接代入到某件具体的历史事件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让情感有了寄托,具象化了。

    读者有了参照比对,一下子就能共鸣。

    其后,这个作者在文章的后半段却出人意料地并没有深究妃子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