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推磨青峰山

    第三章 推磨青峰山 (第2/3页)

时,也传递给了萧德军。

    “日军已沿大洪山北麓向枣阳地区进犯。”

    “日军已在京山孙家桥一带集结兵力约四千人,还有炮兵部队。”

    “孙家桥日军已经向贵防区进发。”

    能适时掌握敌军的动态,做到知己知彼,这让萧德军感到十分踏实和温暖,因为他身后有两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

    日军的进攻如期而至。

    5月 5日拂晓,聚集在孙家桥的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青峰山发起猛烈攻击。青峰山上枪炮声、爆炸声震耳欲聋,山石横飞,硝烟四起。

    萧德军早有准备。他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日之战武器装备不对等,是导致中方溃败、日军猖獗的主要根源。

    先看团一级装备。日军一个步兵联队约有 3800人,辖三个步兵大队,一个联队炮中队,一个步兵炮中队,一个速射炮中队;一共有 12门 92步兵炮,81具掷弹筒, 36挺重机枪,81挺轻机枪,并且可以得到旅团甚至师团所属的 75毫米山炮的支援。而中国军队这边,就拿当时装备最好的 3个“德械师”来说,一个团 3000人左右,有 12门 82迫击炮, 18挺重机枪,81挺“捷克式”轻机枪。对于其他的部队,比如八路军、新四军,一个团都不一定能摊上一门炮,重机枪能有几挺就不错,轻机枪甚至都是营一级才有的火力。

    再看看排一级装备。日军一个小队 54人,装备有 3挺“歪把子”轻机枪和 3个掷弹筒。而中国军队一个排 44人,装备只有一门 40毫米迫击炮和 1挺“捷克式”轻机枪。

    最后看看单兵装备。日军人手一杆三八式步枪,配弹 240发,还有两颗手雷。而中国军队除了“德械师”,大多数部队配备的步枪是“中正式”、“汉阳造”,还有的是“老套筒”,即使是这样,有的部队也不是每个士兵都能装备到。配弹方面,国军每人 20发,而八路军、新四军每人只有 5发。

    萧德军心里明白,就眼前而言,中国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军相对抗,硬打硬拼是下下策,得不偿失。他读过孙子兵法:“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他也研究过游击战法:“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于是他对这一仗做了周密的部署,将阵地战与游击战有机结合。

    对于日军的进攻方式,萧德军早有研究,那就是程咬金惯用的“三板斧”:先是飞机扔(炸弹),再是大炮轰,然后才是步兵冲。他也知道日军进攻中的三个强势武器:歪把子,迫击炮,掷弹筒。在这强大的火力面前,正确地选择应该是避其锋芒,后发制人。于是他在排兵布阵时先让两个营的兵力守在山头阵地,日军炮声一响,这两个营就迅速撤离来到“马家湾”两侧的山沟中隐藏起来;另派一个连,携带两挺重机枪在山背后一个溶洞里隐蔽待命。因此,不管日军的炮火如何猛烈,萧德军统统置之不理。

    待日军炮击轰炸慢慢疏松下来,萧德军知道鬼子已经开始向阵地冲锋,于是他下令隐藏在山洞里的那个连立即冲上山头占领阵地。

    鬼子已经冲到了山脚下,山头上的两挺重机枪才开始远距离扫射,

    步枪的声音、轻机枪的声音稀稀拉拉,给人的感觉山上的守军已在轰炸中遭受重创。

    当鬼子通过“之”型路进攻到“斗笠畈”时,山头上的那个连已经开始分组掩护梯次向山后预备阵地转移。进攻的鬼子见到山上守军溃退,以为大获全胜,“嗷嗷”怪叫着往上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