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推宝钞,三难题

    第三百四十四章 推宝钞,三难题 (第3/3页)

响并不大。”

    费震深吸一口气,看着语气平和的顾正臣。

    他说这话时,很是认真,没有半点玩笑。

    看得出来,他很清楚,一旦钱庄内部出了问题,那就只有一个结果:

    杀。

    毫无任何商量余地的杀。

    地方官杀多了,那案件可就没人审,税赋文册没人处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会削弱。

    想想也是,开国七年来,朝廷杀了不少贪官,剥皮的不在少数,若钱庄的权限给了地方官员,那他们估计能将百姓、商人兑换宝钞存入的金银全都搬到自家院子里去随意挥霍。

    越是有权,贪心起时,越是危险。

    剥离掉这部分权限,让地方钱庄直接隶属于户部,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地方钱庄不需要听地方官吏的话,反正不看地方官吏的脸色办事,俸禄也不是地方官吏给发,独立在地方之外,不受官员影响,相对而言就少了许多问题。

    至于监守自盗等内部问题,就需要内部来规章法条来解决了,规矩解决不了的,交给鬼头刀去解决。

    顾正臣面色无波,写下“宝钞”两个字,沉声道:“最困难的还是宝钞,要做到无人可以仿制,就必须狠下功夫。”

    费震知道这个问题事关重大,虽说宋元宝钞采取过不少技术避免被伪造,可元朝时期伪造宝钞的事偏偏很多,带头伪造的竟然还是一些王公贵族……

    能伪造出来,说明元廷的宝钞存在问题。

    费震想了想,认真地说:“你在朝堂之上说,越是小巧,嵌入更多细节,越能避免伪造。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在小小的宝钞里,融入更多的细节。”

    顾正臣搁下毛笔,点头道:“融入更多细节是对的,所以在雕版之前,我需要一类特殊的人才。”

    “什么人才?”

    费震急忙问。

    顾正臣看着费震,轻声道:“善于微雕的巧匠。”

    “微雕巧匠,这个可不好寻啊。”

    费震很是为难。

    顾正臣也知道不容易,道:“总要试试。”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

    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这就是使用了微雕技术。至于《核舟记》更是出名,而《核舟记》之中的巧匠王叔远,正是大明朝的人。

    只不过王叔远生活的时期,应该在明后期了,现在是大明初期,找老王是不可能了。但明末能出如此巧匠,明初想来也应该有吧,这技术毕竟源远流长。

    微雕匠人的技术令人惊叹不已,一颗核桃雕为一艘船,加入了五个人,八扇窗,还有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对联、篆文等……

    要知道明代后期可没什么显微镜放大镜之类的工具,匠人仅仅凭借着肉眼,竟能做到如此地步,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

    等等,放大镜?

    顾正臣眼神一亮,若是极高明的微雕匠人不好找,一般的微雕匠人也不是不能用……